四季养生有什么方法 四季养生方法
养生学里面有一种说法,《黄帝内经》中说“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指出养生与自然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顺应自然物候的更替和变化,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养生、益寿延年。
四季饮食养生保健 四季饮食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四季饮食养生保健 四季饮食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材料:鲜玫瑰花50克(或干品15克),羊心50克,食盐5克。
1、春季养生
《黄帝内经》在描述夏天的节气特点时这样写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意思是说,在夏天的3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了,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1)春季养生应遵循养阳防风的原则。春季,人体阳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要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凡有损阳气的情况都应避免。
做法:将鲜玫瑰花放入小锅内,加入食盐,煎煮10分钟,待冷备用。羊心洗净,切成长5厘米、宽3厘米、厚约1厘米的小块,穿在烧签上,边烤边蘸玫瑰盐水,反复在明火上烤炙,烤熟即可。
2、夏季养生
(1)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2)夏季养生粥:黑米薏仁莲子粥
黑米50克,糯米100克,薏仁10克,莲子20克,冰糖、米酒各少许。将薏仁洗净,加水浸泡一晚,再加入黑米、糯米、莲子文火熬煮,至黏稠软烂时将冰糖、米酒倒入其中搅拌均匀即可。黑米有“黑珍珠”和“世界米中”美誉,薏仁食皆宜,莲子有养心安神、滋补元气功效。多饮此粥可滋阴养心、温脾补肾,滋补而不上火,是不可多得的粥中。
(1)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2)秋季养心安神:秋分节气的养生要注重对肺脾肾三养护。适当选用一些中草煎服也很有效。参、芡实、白术、苍术、茯苓能补脾祛湿止泻。芡实可防病延年。莲子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固涩止带,养心安神。莲子和人参黄芪大枣茯苓同用,可补脾益气。莲子、芡实、酸枣仁、五味子有益肾气,宁心安神治失眠。百合性偏凉,胃肠功能者应少吃。
4、冬季养生
(1)中医认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期间最为适宜。冬季养生主要指通过饮食、睡眠、运动、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3)冬季养生建议:不要常用热水洗脸,或洗后用冷水再冲一遍(一天洗脸不超过二次),以减少水分的挥发。
(5)不要用撕拉式面膜或硬膜。护肤品以保湿类为主,搽润肤露之前能给皮肤以充足的水分。多喝开水,多吃水果、蔬菜、牛奶、肉皮、银耳、香菇、南瓜等食物。定量吃些鸡、鱼、猪肝、牛油等含脂类食物,以补充体内水分及营养,促进油脂分泌。
请问四季的饮食养生方法?
夏季天气热,空调风扇是解热的电器,对于怕热的人来说,开着风扇,空调是最舒服的。但是对于关节患者来说,夏季是最应该夏季养阳贵在养心,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中医也认为“夏气和心气是相通”,所以养生要“静养”,比如:早睡早起,避免大汗淋漓。汗液流多了,易伤阳。避凉的,因为过凉的环境更容这个时间吃非常适合。易引起病变。所以在夏季关节关注要适度的使用空调及风扇,尽量少用。四季养生的要点??
3、清热消暑。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需要用酸角、薄荷、金银花、连翘等来祛暑。我们蓬莱这边的地域习俗是 到了冬天就吃海参。身体都挺好的
2、情绪上要乐观,不宜抑郁或发怒,不要过分劳累,以免加重肝负担。油菜中含有多种营养素,所含的维生素C丰富。春季养生:
1、早睡早起;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体、太极拳等。
3、以养肝为先。春天五行属木,而人体的五之中肝也属是木性,因而春气通肝。
4、春季饮食要注意清淡,不要过度食用干燥、辛辣的食物,可以多选用百合、山、莲子、枸杞等食物。
夏季养生:
1、注意养心,夏季是心病的高发期。
2、健脾除湿。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如藿香、佩兰等。
4、补养肺肾。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
5、冬病夏治。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如用鲜芝麻花常搓易冻伤处,可预防冬季冻疮;用膏贴在穴位上,可治疗冬季哮喘和鼻炎。
6、以清为点。夏天气温高,胃口,不宜吃过多的油腻食物,多吃水果多饮水。人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变化,夏天的特点是“热”,故养生的关键在于“清”。
秋季养生:
2、早睡早起,注意添加衣物,防止因受凉而伤及肺部。
3、保持内心宁静,情绪乐观,舒畅胸怀,抛开一切烦恼,避免悲伤情绪。
4、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如爬山、打太极拳、游泳等,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肺功能。
5、宜多吃酸性食物,如苹果、橘子、猕猴桃、白萝卜、白梨等,以收敛肺气;少吃辛辣食物,如葱、姜等,避免发散泻肺;常吃银耳、豆腐、百合、蜂蜜、糯米、粳米、豆芽等,有润肺作用。
冬季养生:
1、冬季饮食应遵循“秋冬养阴”、“养肾防寒”的原则,饮食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
2、养肾为先。寒气内应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要多吃肉类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3、温食忌硬。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食物过热,易损伤食道;食物过寒,容易使血流不畅,因此,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
二十四节气对饮食养生要求有什么?
,这类物质是一种抗氧(1)春季六节气的饮4、增苦少咸。冬天肾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使心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吃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苦味食物,以补益心,增强肾功能,常用食物如:橘子、猪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食养生要求
春季,是指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它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意思是说,当春归大地之际,冰雪已经消融,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万物复苏,柳丝吐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饮食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这个养生原则应具体贯穿到饮食中去。
春季在饮食方面,首先要贯彻《黄帝内经》里提出的“春夏养阳”的原则,也就是说,在饮食方面,宜适当多吃些能温补阳气的食物。
随着四季气候的不同,在选择食物的冷、热、苦、酸、辛、甘等性味时也应有异。春季为人体肝气当令,而肝脾关系最密,也就是说春季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唐代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当春天来临之时,人们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而要多吃些甜味的饮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根据春季阳气升发的特点,宜选辛、甘、温之品,辛甘之品有助于升阳,温食有助于护阳,且饮膳又要求清淡。因此,春季养生食物的选择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2)夏季六节气的饮食养生要求
夏季,指阴历四月至六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间包括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也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在谈到夏天如何养生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非常清楚地指明了夏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饮食宜减苦增辛。
(3)秋天六节气的饮食养生要求
秋天,是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几个节气,并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
《管子》指出:“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这里的阴气始下,是说在秋天由于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收,是指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
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季饮食养生皆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
冬季是从立冬日开始,经过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为止。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阳护阴为根本。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因而要依春去夏来,热,是夏季的一大特点,所以夏季也称之为“苦夏”。夏季的气温最主要的特点是:高温,低压,潮湿,多雨。在这“苦夏”的影响下,人们的食欲也会因此而下降,那夏季如何养生呢?夏季中医有哪些养生小常识呢?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祖国医学认为,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在于肾,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旺,反映肾机能强,生命力也强,反之,生命力就弱。冬季时节,肾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就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所以,冬季养生饮食之味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
四季饮食养生保健的内容
春天吃酸。春季多吃酸味的食物,如含维生素C的食物和含有机酸的水果,以及糖醋和酸辣类菜肴等。科学研究发现,这些酸味食物中含有某种物质,能够成倍地提高钙、铁、锌等无机盐的吸收率。《四季饮食养生保健(上下册)》论述了四季的气候特点和人体变化特征,使读者能根据季节变化和自身体质、年龄和血型等状况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历代健康是人生的财富。自古以来,健康长寿是每一个人的愿望,尤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精神文明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健康长寿更是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然而,现代人的健康却面临着四大忧患:快节奏的生活、沉重的工作压力,致使70%的人处于“亚健康”;过分讲卫生,讲舒适,过度自我保护,致使机体与病原体接触几率减少,抵抗力大大降低;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类的生存和繁衍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交通便捷,来往频繁,使疾病扩散机会明显增大,新的病原体不断“脱颖而出”。怎样才能有备无患?除了运动、心理调节等方式,更重要的还是饮食,正如古人所说的:“养生之道,莫先于食。”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壮,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饮食养生的重要性。唐代名医孙思邈对饮食养生非常重视,他认为食能排邪而安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最易收养生之效益。清代名医王孟英“颐气无玄妙,节其饮食而已”的说法更揭示了养生长寿的奥妙在于调整饮食。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满活力和智慧,则不仅仅满足于吃饱肚子,还必须考虑饮食的合理调配,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充足且平衡,并且能被人体充分吸收利用。自然界的变化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历代养生家强调,人们的生活规律必须顺应四季的变化。四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阴阳变化。人的五和四季变化是完全相通的,春气通于肝,夏气通于心,秋气通于肺,冬气通于肾。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早已指出四季养生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进行的。养生专家强调,人们的生活规律必须顺应四季的变化。而四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阴阳变化。人的五和四季变化是完全相通的,春气通于肝,夏气通于心,秋气通于肺,冬气通于肾。
(4)冬天六节气的饮食养生要求四季饮食养生保健的序言
C、胡萝卜素、蛋白质,以及铁、钙、磷等矿物质1、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小油菜维生素C含量丰富,春季是各种疾病的高发季节,富含维生素C。四季养生的原则
肠利号尤宜。胃虚寒腹泻4四、芹菜:者少食,无论是中医学,还是现代科学,都以为自然界四时气候的: 变化对人体的生命活动皆产生极大的影响,人们必须顺时养生。所谓顺时养生,最口是在祖国医学“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按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调节人体,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一种方法。换句话说,由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影响着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人体必须适应太自然的阴阳消长变化,才能维持生命活动。而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养生的目的,实际上也就是充盛人体真元之气,增强调节生命节律的能力,。从而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正如张景岳所说:“六气者,即化生精气之六神也,生气通天惟赖于此”。六气充盛,生气不竭是却病延年的重要保证。那么,人们又应怎样顺时养生呢?即四时养生必须遵循那些原则呢? 条原则:“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原则,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所必须遵循的。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成书的《黄帝内经》里提出,既然自然界的六邪气是人体致病的重要因素,那么,人们就必须重视对六邪气的抗御。正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的,对于圣人来说,不主张病后才治病,而主张未病先预防。使等疾病已经发生了,而后才去治疗,就等于口渴了才想到打井,不是太晚了吗! 所谓“虚邪贼风”,是泛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来致病因素,正如高世拭解释说:“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也就是上面所说的风、寒、暑、湿、燥、火,因为这六种邪气皆能致病,故须及时地躲避它。至于怎样具体地躲避,将在二、三、四、五章里详细论述,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第二条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句话出自《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此为四时调摄的宗旨,它是根据自然界和人体阴阳消长、气机升降、五盛衰的不同时间的特点状态而制定的四时养生原则。正因为此句话非常重要,一些医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高士宗在《素问直解》里说:“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此句的意思是说,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万物生机盎然养生者就应该充养,保护体内阳气,使之充沛,不断旺盛起来,不要做损害体内阳气的事;而在秋冬之时,万物敛藏,此时养生就应顺应自然界的收藏之势,收藏体内,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 而张志聪在《素问集注》里却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此句的解释亦很有道理,如谚语说:“夏有真寒,冬有真火”,即夏天有阳虚内寒之调泄、而冬天不乏阴虚内热之盗汗。因为阳虚于内,故要养阳;因为阴虚于内,故要养阴,只有这样才能“从其根”。 张景岳则在《类经》里解释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其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脱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度,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症,此阳盛之为病也。”意思是说,若能在春夏之时养阳,可预防秋冬之寒病;而在秋冬之时养阴,可预防春夏之火症。张氏的注解体现了阴阳互根的观点,因为养阳不能脱离阴,养阴不能脱离阳,即王冰所说: “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 现代人,以《黄帝内经析义》为代表,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概括为三种含义:一是适应四时的养生方法,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春夏养生长之气,即为养阳,秋冬养收藏之气,即为养阴;二是养阳指养心、肝二阳;养阴指养肺肾二阴;三是养阳要顺从阳气生长的特点,使阳气发泄;而养阴要顺从阴气收藏的特点,不要使阴气发泄。 上述各种解释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意义,不管哪种看法都旨在说明一点,季节不同,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就不一样,人们只有在理论的高度上搞清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才能更好地去“顺四时而适寒暑”。具体到春、夏、秋、冬四季,人们又怎样养阳、养阴呢?《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有较详细的阐述,现摘录于下: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是讲的春天的养生之道,亦即春天的养阳之道。意思是说,春季正、二、三月,阳气上升,万物萌动,自然界呈现一片生机蓬勃的姿容。天地孕育着生发之气,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应当晚睡早起,阔步于庭院,披散头发,宽缓形体,以使志意充满生发之气。对待事物,当生的不要它,当给的不要剥夺它,当赏的不刑罚它,这就是适应春气,调养人体“生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逆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害肝气。春季伤害了肝气,到了夏季,就会发生寒病,这是因为人在春季养“生气”不足,到夏季奉养“长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从原文来看,春天应阳主要体现在:“晚睡早起”:因为春天阳多而阴少;“广步于庭”:因为“动则生阳”;“以使志生”:使志意充满生发之气,以适应天地间的生发之气;“夏为寒变”:夏季的寒病是由于春天没有养好阳气的结果。 上述原文从起居、运动、精神、疾病四个方面论述了保养阳气的具体方法,虽然不很全面,其精神实质充分体现。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养生分别需要注意什么?
菠具有健胃、提神、止汗固涩、补肾助阳、固精等功效,还有着“天下菜”的美誉。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夏天吃苦。夏季天气炎热,而苦味的食物,如苦瓜、油麦菜等,具有清热降火的功效,适量摄取此类食物对身体有益。
秋天养肺。秋季气候干燥,天气转凉,是滋养肺气的好时机,可在饮食中适量加入辛辣食物,如姜、蒜等,既可提高免疫力,又可增强血液循环。
冬天养肾。冬季天气寒冷,属水(4)不要用碱性强的清洁用品,这会破坏保湿成分的成膜性。要经常面部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皮脂分泌。一周做1~2次面膜,用天然植物成分的软膜、硬膜或腊膜.,主肾经,是滋养肾气的好时机,因此,此时应多吃一些口味重的黑色食物,如木耳、黑豆、芝麻等。
中医中注意饮食,不要吃腐烂食品。
夏季养生保健的四大原则
食。(2)冬季保温防寒:冬季气温低下,皮肤部位极易冻伤,如手部、头部、颈部等。其它如脚部也易受冻,因而应注意这些部位的防寒保温,可围围巾,戴手套、耳套,穿棉鞋等保暖,还可随时摩擦双手和耳朵,适时垫脚、锻炼。忌穿潮湿的衣服、鞋袜,同时,手脸洗后要揩干后才可外出。方法/步骤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顺其自然,注重的是天人合一,在中医四季养生里,春夏养阳。养阳是夏季最基本的养生原则,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夏季如果过于贪凉,则会很容易伤到阳气,所以中医特别的强调夏季千万别过于贪凉,否则可能会引起一些相对应的疾病。中医在养生方面建议从这几方面着手。
一、夏季养生之饮食防火
高温的天气,会导致人们烦躁上火,失眠等一系列的症状,夏季的暑热又容易给身体产生内热,“里,韭菜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叫“壮阳草”,还有人把韭菜称为“洗肠草”。防火”成为了夏季养生首要原则。
盛夏,可以多吃一些清热解毒的食物,在中医上,能清暑热降火的材有:薄荷、荷叶、金银花、菊花、连翘等。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的为主,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可以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并煮粥,并搁凉后食用,这粥具有健胃和消暑的作用。平时要多吃一些蔬菜,水果这可提供维生素的补充。多吃一些瓜类食品,包括西瓜、香瓜、西兰瓜、黄瓜、冬瓜等。
二、 夏季养生之起居静养
天气转热后,容易出现情绪烦躁、心神不宁、睡眠不好等,人的心神也很容易受到影响,那么要如何避免出现心神不宁呢?首先,要重视精神的调养,保持愉快的情绪;其次,切忌暴喜伤心,要保持神清气和的状态。
中医早就有“夏季宜养心”的说法,所以夏季起居养生方面要保持身心愉悦、心情畅达,防止心火过旺而引起疾病。
三、夏季养生之运动忌立即吃冷饮
夏季稍微一运动就大汗淋漓了,很多人喜欢在运动后立即吃冷饮及冰饮料之类的,觉得这样很“爽”,很解渴。其实这样对身体的健康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运动过后如果立即吃冷饮之类的话,对身体的肝及肺部的危害较大。气血沸腾,肺、肝等功能处于活跃状态,而马上受凉之后,也会损伤人体的阳气。
在中医中有“形寒饮冷伤肺”的说法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运动过后,在身体比较平稳的状态下在和冷饮,但是也不要太过冰凉。而属于虚寒体质的人要少吃冷饮,因为容易引起胃痛等疾病。
四、夏季养生之如何防凉防暑
夏季外面的天气过于炎热,所以要避免长期时间暴晒于阳光下,需要外出需要防暑的措施,家里可以备用一些防暑品,比如:人丹、藿香正气系列(水、液、丸、胶囊)、十滴水、风油精等。而对于经常待在空调房里的人来说,要注意补水,应该要多喝水。以免肌肤过于太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