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的穴位是什么?
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先记经络,由经络再记穴位,这样快,还有就是先记常用的,好记得,比如:足三里,涌泉,外关,内关,委中,合谷,再记难记的,记时要配合着各穴位的功效,拿本小本的穴位速记图,没事就看。
人体经络穴位详解 人体经络大全集
人体经络穴位详解 人体经络大全集
按中医的说法,楼上两位已经解释的很好了。
穴位就像经络的开关,每个穴位都骨度分寸法准。有他的功能。
经络腧穴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按西医的说法,那是没法解释,因为没有相应的对照实物。小佬不才,试着用非中医的概念解释一下: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穴位[xué wèi]学名【腧穴】。
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穴位如开关如果气血淤滞,腑这个灯泡没有能量供应也会。相应的穴位就如打开灯泡的开关,能量流通,气血运行顺畅。点按、艾炙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
也叫穴、穴道。
腧字从肉从俞。“肉”指身体、肌肉。“俞”意为“捷径”。“肉”和“俞”联合起来表示“身体内部的捷径、通道”。捷径或通道都有一个入口——“穴”。故腧与穴常连称为“腧穴”。
如“肾腧”、“胃腧”(现常以“俞”字代之) 。
经络腧穴很重要的,是针灸专业的基础课。
穴位的解释穴位的解释是什么
许多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质。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电通过人体皮肤,发现皮肤上存在某些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位置吻合。此后不久,法国针灸学家尼伯亚特在助手的协助下,应用测定皮肤电阻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并确定穴位电阻只有它周围皮肤电阻的一半。在尸体上进行的测量也获得同样的结果。5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有关穴位电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特性。然而,据推测,全身穴位的总面积仅占体表的万分之四,而全身体表电阻的部位却很多,远远不限于穴位的地方。况且,如进食、睡眠、运动等生理活动,时序、季节、气温等外界环境改变以及精寸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皮肤电阻值。难怪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感叹:以此(皮肤电阻测定法)测定经穴颇有困难。法国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时间,应用此法测定穴位,所得结果却与穴位大相径庭,不得不揪然中止这项研究。穴位的词语解释是:穴位xuéwèi。(1)俗称“穴道”。中医指人体上可以进行针灸的部位。
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其实,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穴位的词语解释是:穴位xuéwèi。(1)俗称“穴道”。中医指人体上可以进行针灸的部位。结构是:穴1、缓解眼部疲劳,不一定要眼部穴位,还可以通过手诊穴位,也可以间接改善视力。(上下结构)位(左右结构)。词性是:名词。拼音是:xuéwèi。注音是:ㄒㄩㄝ_ㄨㄟ_。
穴位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中医指人体上可以进行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之处。
二、国语词典
人体经脉会聚的部位。多为密集的神经末稍或粗神经经过的地方。词语翻译英语acupuncturepoint德语Akupunkturpunkt(S)_法语pointd'acupuncture
三、网络解释
穴位穴位,学名腧穴,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灸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穴位是文化和中医学特有的名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称为穴、穴道。
关于穴位的成语
三位一体尸位素餐位卑言高脱袍退位虚位以待素餐尸位篡位夺权窃位素餐不安于位
关于穴位的词语
不安于位素餐尸位尸位素餐不次之位脱袍退位篡位夺权位卑言高三位一体尸位误国九五之位
关于穴位的造句
2、治疗牙痛及牙齿的日常保健,有这样几个养生穴位值得好好利用,分别是颊车、下关、合谷、内庭、二间。
3、结论正常人太溪穴和中渚穴接受电激比单纯体感在部分脑区激活强度显著增高,认为是穴位特殊效应所致。
5、精纯的芳香精油,再配合芳香疗法、反射学疗法、穴位疗法,有效调理人体内分泌,养护卵巢,放松身心。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穴位的详细信息
12条经络 每条经络重要的穴位
心包经的主要作用就是“代心受过”。因此如果能将心包经上的“邪”袪除,那么,作为君主的心,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它是通往心的重要穴位,是守护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
穴位,学名腧穴,主要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灸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部分穴位《图解人体经络穴位养生大全(彩图版)(套装共3卷)》讲述了人体内有一套运转、修复系统,它无时无刻不在护卫着我们的健康。平常的日子,它维护着我们腑器官的正常运行;当疾病来袭时,它又会整装待阵地与疾病展开厮杀。这套修复系统就是我们身体里的经络。敲敲经络,保健无忧,经络是我们身体里的灵丹妙,是一分钱不用花,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健康养生。身体是否健壮及寿命的长短都与它息息相关。平时我们走路时间过长或者感到双腿发沉时,经常会用手捶捶腿,其实这就是无意识地敲经络,从而让自己的肌肉与神经放松下来。当我们的身体内部出现问题时,就会在身体表面产生异常,用手触摸会有压痛及硬块,这时就需要我们找准病因,及时敲打经络,防病治病。如阿是穴并不在经络上,但对其的亦可产生疗效。什么是叫穴位
意念的力量当用各种方法作用于某一穴位上时,调动你全部的注意力关注此处,体内之气也会随着意念而汇集于此,那么穴位治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穴位是文化和中医学特有的名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称为穴、穴道。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
参考资料来源:
穴在汉语中,是窟窿和洞的意思,
经络像一条线,连接各个穴位,为气血的传输提供了通道。无数个穴位,无数条经络,组成了整个人体经络系统。
开始认识穴位
身体内腑、经络的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就叫做穴位,又叫腧穴、穴道。穴位遍布人体,虽散但不乱。若穴位是一颗颗珠子,经络就是串起这些珠子的线,这样共同组成了一张有轨迹可寻的人体穴位经络大网。穴位大多数都分布在这张大网上,即使不在其上,也与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
穴位是针灸、、艾灸等施术的常用部位。当身体产生病痛时,通过相应的穴位,激发经络之气,经气运行至内,会滋养各部位器官,提高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
穴位治病的奥秘
当头昏脑涨的时候,用手指轻轻点按太阳穴一会儿,会感到神清气爽,这就是最简单的穴位调理人体机能平衡的方法和作用。
从医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穴位附近神经和血管比较丰富,穴位会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病变组织细胞得以快速康复,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
穴位就是通过穴位这个点,将手指上或借助其他物理器具的压力与温度的,产生身体能量,沿着不同的经络,传导到它相应的腑组织。若辅之以良好的心理关注和感觉,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病效果。这种身体能量就是中医里所指的身体之气,可以说是一种身体各腑器官的反应信息,看不见也摸不着,而且不会消失。
穴位更突出的一个特色就是,它被誉为是一项零开销的物理疗法。因为它借助的是手指,从而对人体健康的损害,被尽可能地减少到了的程度,最多的就是产生皮肤压痕。而体内之气,却因为对穴位的而发生良性改变。同时,穴位还不需要交纳一分钱医疗费用,经济实用。
穴位是分布在经络上的一个个气血汇聚点。通过各种方法穴位.可以疏通经络,气血顺畅.五六腑自然能够得到气血更多的滋养.更积极地为身体服务。
腑如灯泡五六腑是身体的核心,其他身体组织都隶属于他们,腑功能失调,身体就会出现许多疾病。
穴位是人体经络上的结点。经络是较血管和神经而言更高的能量输送通道,穴位是经络中高频能量聚集的区域。无论是人类肉眼还是当今的电子显微镜都无法看到相应的实物。但却被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医学界用测量电阻大小的方式发现,在医学文献中描述的经络上,电阻率远小于其它(包括血管、骨骼、神经、肌肉、筋膜等等)组织。从而从侧面证实确实有经络这种“现象”存在。在先民(早于黄帝的那拨人)是以“额头正中第三只眼”来“看”到的这种高等能量通道,这种通道是输送腑“元”气的,比之血管输送氧气和各种微量元素,和神经传导脉冲电波的能量,是高得多的。
一般来说,当腑有病变后,相应经络输送能量的能力下降,许多能量会聚集在穴位这种结点上,呈现出“不通”则痛的症状。
于是,中医就会采取在不通的地方(穴位)上扎针、、艾炙、拔罐等方法它,强行打开通道,使全身能量得以正常循环,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从这个角度上说,也可以把穴位理解为:在输送高等能量(元气)的渠道(经络)中的阀门。呵呵,这是有可能的哦,在大武术家手里的点穴功夫,就是依靠这个原理,把人“定”住的哦。这种点穴功夫,可是真正存在的哦。
啊呀,解释的俺连白毛汗都滴下了两桶。这样说可以理解吗?
先得了解中医找穴位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同身寸法;一种是骨度分寸法。
别看这名词挺难懂的,其实呀,意义非常简单。
当然,想也想得出来的,这样的量法非常之粗糙,是没那么准的。
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位的大小、长短,并依其比例尺算成尺寸做为定穴标准的方法,此法最早载于《灵枢·骨度》篇,其所测的人体高度为七尺五寸,其横度(以两手外展与肩平齐,以中指为准)也为七尺五寸,因每个人的长短胖瘦不同,故分部折寸的具体长度应按比例尺而有所伸缩,一般在头面部规定:前发际至后发际为12寸,耳后两乳突之间为9寸,头围为26寸,额前至颈项根部为10寸。
老师说针灸书上都有的,用普通的布软尺,按比例计算。
举个例子:我要找百会穴,从书上查到它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前发际正中,就是前面头发边缘的正中间,这位置很好找,看图就能找到了。
前发际正中直上,这位置也好找,就是头部的正中间那条线的位置。
先取一根软尺---就杂货店卖的那种普通裁缝用的软尺就行,便宜的一块钱,贵一点的两块钱,在家里备一根。然后,从前发际正中,量到后发际正中,查看人体的骨度分寸表,可以知道,这个尺寸是12寸----名义上是12寸,而实际上用软尺量出来的肯定不是12寸,就设是a厘米吧,然后换算一下,12寸对应a厘米,用a除以12寸再乘以5寸,便可以得到这5寸对应的软尺的长度,设是b厘米。然后,从前发际正中开始,沿头部的正中线网上量b厘米,这样一来,这对应b厘米的点,便是百会穴所在位置了。
可能有人有疑问,这同身寸法不太准,那么,怎么会一直在用呢?---它是在用,但这可不是大家初学的人适合用的,而是对穴位非常熟练的人适合用的----如果你找穴位找熟悉了,你会发现,穴位处其实一般都有明显特建议大家平时用骨度分寸法来定尺寸。征的,比如,用手指按下去能感觉与周围的区域不太同。找穴位熟练的人,通常是瞄一眼人家的手指,估算一下大概的长度,然后,以这长度作为标准,迅速便能大概估算一下他的某个穴位所在的大概位置----有了大概位置因为在第三眼(在宗教界又称之为“天眼”,也既《西游记》中二郎神额头的那只眼)看来,人体全身只有经络和穴位,是全身最亮(能量)的。按其对应的腑呈现出红绿黄白黑(依次对应于心肝脾肺肾)。如果哪个腑弱了,相应的经络和穴位的颜色也就跟着暗淡了。所以中医说的望诊,实际就是指的“用第三眼来看”经络和穴位的亮度和腑的气色。,再瞧一下这大概位置附近,便能找到穴位所在了。初始大家不熟练,建议还是规规矩矩拿根软尺来量,这样更能准确找到穴位。-----另外,穴位本身也是有范围的,很多穴位都有一个一元硬那么大小的,使用同身寸,虽然不太准,但常常也能够触及穴位处的边缘,这使得大家平时就那么用用同身寸,也会有用---只是,从准确程度来说,终究不如骨度分寸罢了。
每个经络穴位作用是什么
扩展资料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我想你应该是了解经络穴位的也是“五腧穴”(即井、荥、腧、经、合“五输穴”)的简称。基本作用吧。
因为,就是按《内经》和针灸铜人标注,都有14条经络354、排毒足贴从通过足部穴位排出体内毒素血清。4个穴位,不可能在此一一述说它们的作用,那是一本几万字的书啊!
可以简单概括的说:
请问中医里面的“穴位”用西医解剖学怎么解释?
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类。功能输注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腑的联系。穴腧穴研究者们相信,人体穴位是既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又与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组织有关的复杂综合结构及其机能。至于穴位的具体结构或它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仍是各持己见,众说纷坛,未见有一个明确。位:
医学上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也叫穴、穴道。经络如线路若腑是一个灯泡,经络就是连接开关和灯泡的线路,贯通和传导气血。
穴位(acupressure points)究竟是什么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是人体的特殊结构吗?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推测纷纷,莫衷一是。
中医讲究的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有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讨,发现皮肤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的位置相吻合。但后来又发现,全身穴位总面积不过体表的万分之四,而电阻部位却多得多。后来人们又用最弱电流肌肉,凡是能使肌肉产生收缩效果的地方就叫运动点。经对照发现,运动点与穴位的分布几乎一致。但运动点的机制是什么,还不太了解。又有人研究了穴位与神经的关系,发现几乎所有的穴位都与神经相关联。某一穴位与某一器的神经往往同属于一个脊髓节段。在胚胎发育时期,皮肤与神经是同源的,神经中枢存在着各皮肤区域与器的投射点。但是相反意见认为,非穴位区域下也都有神经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没有别。还有人发现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穴位处的皮肤温度比别的地方要高一些,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复杂关系形成了穴位的奥妙。
也有人将古老的腧穴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比拟分析,力图用新理论、新概念阐释它们。譬如,电流肌肤,被的肌肉会产生收缩。用最弱电流而产生肌肉收缩的体表部位叫运动点。美国学者金林对照运动点位置与传统穴位位置后提出,两者的分布近乎一致。日本的兵头正义与美国的弗罗斯特等人,则把穴位同触发点进行比较。触发点被认为是机体肌肉组织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层组织敏感、结节及伴有放射痛的特点。虽然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它是由于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痉挛,内分泌失调或肌紧张造成的。穴位时,由于组织间相互磨擦和金属针与组织电介质之间相互作用,会引起局部组织中肌肉纤维和神经纤维损伤。此外,两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他们认为穴位的某些特性与触发点极为相似。有人甚至认为,它们不过是同物异名罢了。还有研究,穴位和电点、皮肤活动点等都有密切关系。这些多途径的研究,从侧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对于探明穴位的奥秘,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又有人着力于研究穴位的形态结构,希望一举揭开穴位之谜。上海医学院的专家解剖观察尸体上324个穴位,发现99,6%的穴位与神经有关。他们进一步发现,经穴与相关器的神经分布往往属同一脊髓节段,表里两经的穴位也多隶属脊髓同一节段。日本学者森秀太郎证明,在全身穴位中,约有100个穴位组织深层穿行着神经束。穴位还与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感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从发生学观点看,表皮与神经组织有着共同的起源。神经中枢存在各皮肤区域与内器官的投射点。因此,穴位与胚胎形态学之间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关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穴位与非穴位组织均有神经纤维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无明显异。至于穴位与非穴位区域下神经组织有什么不同,现在还不清楚。还有人,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日本西条一止应用线热像图摄影法观察到胸腹穴位区域皮肤温度比周围皮肤要高出0.5至1℃,他认为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缘故。有关解剖资料证实,许多穴位区域确实布有皮下静脉,或有深部血管贯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