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购买了产品,如何认定商家构成欺诈呢

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如果有欺诈行为,要对消费者进行3倍赔偿,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新消法规定消费欺诈3倍赔偿是获赔的限度。从立法目的来看,法定惩罚性赔偿仅是消费者获得惩罚性赔偿的限度,而非消费者获得惩罚性赔偿的限度。

《消费者权益保》自2014年3月15日修订版施行以来,退一赔三、保底500元赔偿等成为消费者的重要依据。但在司法实践中能够认定为“欺诈”支持退一赔三的案例占比却在10%左右。这其中如何认定消费者身份、如何认定商家构成欺诈行为,则成为裁判的重要方面。笔者以《消费者权益保》第55条为指引,搜集相关案例,以总结消法中退一赔三裁判规则,以期在日常的案件办理中更准确地预测裁判走向,达到精准。

消费欺诈构成的三个要素 诱导消费多少钱可以立案消费欺诈构成的三个要素 诱导消费多少钱可以立案


消费欺诈构成的三个要素 诱导消费多少钱可以立案


裁判规则:

一、OLAY玉兰油未经特殊类化妆品备案,宣传“美白”,是否构成欺诈?

案例:徐州市中级(2016)苏03民终5537号王某买卖合同案

诉讼请求和裁判结果:诉求退一赔三,判决退款退货。

1.本院认为,消法55条规定了退一赔三,民通意见68条规定了欺诈,故意告知虚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作出错误意思表示,可认定为欺诈。由此可知,欺诈的构成要件,从欺诈人的角度来看,有(一)欺诈故意;(二)客观上实施欺诈行为,告知虚或隐瞒真实,使消费者陷入错误认识。从被欺诈人的角度,有(一)被欺诈人因受欺诈陷入错误认识;(二)欺诈行为与被欺诈人陷入错误认识必须有因果关系;

2.首先,消费者主张涉案产品标注“美白”系虚,应当证明其不具有美白效果,但未举证证明;其次,能够标注“美白”,系是否按照特殊化妆品实施许可管理的问题,与经营者是否实施欺诈是两个概念,不能据此认定欺诈。

消费欺诈的认定及赔偿

一、欺诈消费者赔偿多少钱

《消费者权益保》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二、经营者的欺诈行为包括哪些

倘若经营者与消费者明确约定更大力度的惩罚性赔偿条款,不违反立法本意。

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一)销售掺杂、掺,以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的;

(二)采取虚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的;

(三)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