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双十一大战主要比的是商品纵横向对比中的哪项
电商双十一大战主要比的是商品纵横向对比中的哪项(A)。
电商平台间大战是什么 揭秘电商平台
电商平台间大战是什么 揭秘电商平台
A.同品类价格优势。
B.同品类品牌优势。
C.同商品平台售卖对比。
D.同商品物流速度对比。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是指每年11月11日的网络促销日,源于淘宝商城(天猫)2009年11月11日举办的网络促销活动,当时参与的商家数量和促销力度有限,但营业额远超预想的效果,于是11月11日成为天猫举办大规模促销活动的固定日期。
双十一已成为电子商务行业的年度盛事,并且逐渐影响到电子商务行业。从近年来国内主要平台开展“双十一”促销活动情况来看,部分网络经营者涉嫌价格欺诈、虚宣传、冒伪劣、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因此部分消费者逐渐看清个中猫腻,进而更趋向于理性购物。
每年的“双十一”狂欢节,订单均会瞬间激增,而下单后的送货环节都成为买家吐槽的重点。天猫、京东、易迅等国内几大电子商务网站比拼送货速度,承诺包裹“当日达”、“一日三送”等快速送货服务。
2013年,圆通、申通、邮政EMS、顺丰等快递公司紧急征调100多架飞机解决“双十一”期间天猫订单的货运问题。
天猫称,以的F16中队为例,100架飞机将可以组成6个战斗中队,100架飞机已经可以武装两个航母战斗群。同样,11架飞机的规模,相当于国航一次性投入超20%的飞机用于“双十一”包裹运输。
泰一数据:社交与电商的新 各大平台争夺什么
国内电商经过近20年的市场优化,一方面,电商由综合不断向母婴、跨境、农村等细分领域发展,另一方面,线上线下结合、企业合纵连横、大数据技术的运用,都象征着电商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期间,企业品牌通过不断打通生态入口、产品、服务和场景,对自身生态体系内的资源重新整合,打破行业边界;电商平台则在去中间化、去中心化、去边界化的基础上,开启多行业、多领域、多渠道的全方位生态圈布局……但泰一数据认为引人瞩目的还是社交和电商的跨界合作,已经成为业内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双11:商家的收获是“消费者资产”
近日,阿里妈妈在总结天猫双十一时称,1682亿销售额背后 的“消费者资产”是商家收获。
双十一“开闸”,社交平台数据暴增
这里消费者资产指的是,通过数字直观的展现品牌与消费者价值之间的关系,并提供持续运营的能力。利用数字反应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兴趣,购买,忠诚,通过数据全链路,使消费者数据资产变得可评估、可优化、可运营,终实现消费者数据资产的激活和增值。阿里之所以能够提供完整的全链路,这与它业务布局是分不开的。
阿里业务布局简析
阿里通过自有电商平台沉积以及UC、高德地图、微博等端口导流,打造囊括电子商务、游戏、视频、音乐等泛娱乐业务和智能终端业务的完整商业生态圈。这一商业生态圈的核心是数据及流量共享,基础是营销服务及云服务,有效数据的整合抓手是支付宝。
品牌通过使用阿里电商平台,在一次次营销和运营活动中累计消费者数据,阿里的品牌数据银行对这些数据及消费者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状态的消费者进行针对性运营,促使消费者在不同状态间转化,终达到品牌忠诚。对品牌而言,这些消费者资产将成为新的营销活动的有效指导,并终促成企业长期的营销规划。
消费行为特征倒逼电商平台社交化
品牌除了通过双十一这类开闸放流式的途径完成消费者资产积累,更需要将积累放在品牌市场的日常,于是乎,聚合了大量消费者日常行为数据的社交平台理所当然的成为品牌商的必争之地。这与新电商时代下,消费者已经呈现的以下两大购买行为特征是分不开的。
双十一期间,品牌自带双十一话题
碎片化使用消费更加场景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渗透无处不在,购物受时间、空间限制更小,消费行为变得分散,任何一个生活场景都有可能转化为实际消费——市场开始由传统的价格导向转为场景导向。时空碎片化带来的直接影响包含了品牌在信息传达、需求、渠道、生产等环节的碎片化趋势。自2015年开始,移动端超过PC端成为市场更主要的消费方式并不断渗透。随着移动购物模式的多样化,O2O、特卖等与场景相关的应用将成为驱动消费者迁移的新增长点。
人群细分,需求多元发展
随着用户更加注重商品品质,各方面消费力量兴起,90后、女性和老年群体成为消费新动力。不同性别、年龄、家庭角色的用户需求不尽相同,他们将选择符合自身特征的商品。商业回归产品与服务本质,生产出更符合消费需求的产品、提供更加精细化的运营和包括内容在内的个性化的服务。消费群体逐渐趋于细分,电商企业服务精准个性化。
针对消费者在移动时代电商购买行为中的特征可以发现,消费者对品牌的要求已不简单的停留在品牌塑造者的身份,更需要它扮演内容传播者、渠道的角色。由此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了自己对电商渠道的延伸补充,如淘宝的“有好货”、“淘宝”、“微淘”,京东的“觅·me”等,开放了图文、直播、视频等内容展现形式。电商平台意图通过这些补充,协助品牌承载起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并终促使消费者在同一个平成所有认知、兴趣,购买,忠诚环节的数据行为。
社交与电商“玩”到一起,未来可期
与电商平台社交化不同,社交平台上人群流量的关注是天然聚合的。哪里有人,哪里就有社交;哪里有社交,哪里就有用户。电商巨头希望通过社交化功能抢占用户(消费者)更多的时间和流量,但在网红风靡、内容电商兴起的冲击下,社交平台正在为电商提供强大的流量支撑。
在社交平台上,内容已经成为强大的获取并识别用户的工具,随着品牌在社交平台内容原创领域的创新营销,移动用户正在形成以社交为入口的购物习惯,品牌更易利用社交数据识别用户、分析用户属性、完成更精准的营销定位,成为移动端多元流量入口。随着社交和电商的逐渐融合渗透,电商行业正逐渐向基于社交互动的去中心化时代过渡。
社交+电商成因及优势简析
其中,社交平台中的KOL更是自带流量,他们通过内容原创实现商品、品牌的甄选、,就此形成在细分小众人群中的商业力。同时,大量的原创内容带来了消费者从理性到感性评估产品的转变,将过去只对产品本身的质量、外观、性能等硬性评估的习惯,到对产品甚至品牌价值、代表的生活态度等的综合评估,选择产品的标准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消费层级也从性价比转变为对“品质”“品位”“价值”的追求。后,区别于传统电商流量获取成本高、转化率低等弱点,基于社交关系链的电商行为兼具精准化营销、社交效果好、用户粘性高等优点,以个体信任为媒介,为品牌降低流量成本、挖掘网上购物存量用户价值提供了解决方向。
随着社交、电商平台功能界限的模糊,品牌宣传与购物场景已经实现无缝对接,用户(消费者)因兴趣偏好而聚集,并掌握了更多的市场主导权,这种改变使激发用户兴趣成为品牌营销的及格线,以满足细分市场为主的新消费升级来势汹汹,通过社交平台寻求一种全新的品牌展现方式已是势在必行。
关于我们,泰一数据是泰一指尚(股票简称:浙江富润,股票代码:600070)旗下数据商业服务品牌,依托于国内领先的大数据技术实力及持续的产品创新,T-DATA致力于发掘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帮助客户实现市场决策执行,实现将数据信息转化为产品能力。 T-DATA深入金融、教育、房产、汽车、电商、快消、3C、娱乐等众多垂直行业,生成千亿级标签。利用的数据挖掘算法、个性化的标签体系、全网实时数据监测分析以及可视化展现技术,为客户实际的全业务场景提供消费者洞察、品牌研究与媒介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商业信息洞察,帮助客户实现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建构数据价值发现和应用创新能力。
双11电商大战前夜,天猫和他的对手们
从光棍节到电商节,双十一角色的演变已经到了第八个年头。双十一前是浓浓的硝烟味,双十一后是阵阵的吐槽声。先是提前20余天的红包预热,然后将成交额数字推向新的,再以一场华丽的晚会欢喜收场。类似的戏码逐年上演,今年天猫和他的对手们依旧不会缺场。电商背景下的双十一:牢笼还是机会?
早的双十一还只是天猫的自导自演,京东加入战场后上演起了“猫狗大战”,到了去年的时候,双十一战场里的电商平台已多达几十家,大批的供应商也纷纷卷起袖角围观。经历了一年之守、三年之痛、五年之离、七年之痒的双十一,在第八个年头到来的时候,到底是机会还是牢笼?
从上面的图中不难发现,作为双十一的赢家,从2009年到2015年天猫的销售额增长了1800倍,而今年似乎注定要越过1000亿的门槛。然而,看似不断飙增的数字了天猫、商家和消费者的同时,也变相绑架了游戏中的所有玩家。为了保证销售数字上的增长,平台方被迫推出各种优惠和激励,比如天猫的双十一红包和花呗消费额度的提升。商家需要通过运营手段提前压货,并抑制十月下旬之后的销售额,此外还要配合平台方做出一些“让利”。而作为消费者,“春运式”的物流和居高不下的退货率和电商平台所承诺的购物体验俨然是背道而驰的。这难道不是一个“牢笼”?
事实上,从去年京东的表现来看,电商平台被双十一绑架的意味已经不言而喻。为了冲击销售额,京东展开了长达11天的促销,终公布了600亿的销售额,却对双十一当天的销售成绩避而不谈。电商领域早已是一片红海,尽管各种各样的电商模式仍层出不穷,但巨头之间有关销售数字的较量仍被作为评判成败的标准。也正因如此,在销售额数字上的“报喜不报忧”就成了电商平台画地为牢的标志。更有趣的是,和数据造也开始成为电商节的“孪生姐妹”,其中的猫腻大概只有电商平台清楚。
不过,对于一些新兴的电商平台来说,双十一不可谓不是一个机会。双十一成为电商节早已深入人心,甚至成为一种流行的网络文化,这种文化的受益者也注定是所有的电商平台。相比于自吹自擂的“造节运动”,搭上双十一这艘大船的营销成本和销售额都要更加乐观。当然,利好的前提是电商平台的规模和体量要远逊于阿里。
一场场媒体沟通会,诚意还是套路?
在双十一这颗蜜糖的吸引下,今年的双十一开始涌入以考拉海购为代表的跨境电商玩家。虽然距离双十一还有十多天的时间,各大电商平台已经开始在、理念等方面小施拳脚,而在一场场媒体沟通会背后,电商平台们释放出的信息是诚意还是套路?我们来剖析几个案例。
天猫:培育全球市场,意在摆脱折扣怪圈?
天猫将今年双十一的启动仪式放在了,有意传递出将培育全球市场战略。不久后又在上海举办了时尚大秀,试图为自己贴上主流和时尚的标签。与之同时,VR购物等理念也借双十一进行了新一轮的布道。如此种种,天猫在今年的双十一期间似乎不再以低价作为营销点,也宣称将实现平台、商家和消费者三方的共赢。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天猫上的双十一红包早已开抢,商家们也“下意识”的开始准备双十一的折扣价,消费者也已经在红包和折扣的双重下疯狂添加购物车。
不得不承认,相比于往年,天猫这次直接喊出了抛弃价格战的口号,而销售额仍旧是另一个不曾言说的KPI。有理由相信天猫正试图扭转双十一的趋势,只不过用户和商家还没有准备好为新口号“买单”。
京东:倡导理性购物,尝试回归电商本质?
京东要更加的旗帜鲜明,在天猫还在半遮半掩的时候,京东联合新股东沃尔玛主打理性购物,并将今年双十一的主题定为“好物低价”“服务”和“智能体验”,目的不言而喻。当然,京东不忘在双十一媒体沟通会上秀一把自己的物流能力,无人车、无人机、无人仓等在双十一期间的启用也着实吸引了不少的眼球。但在京东的页面上,“双十一狂欢节”再次被有意延长,秒杀、优惠券、抢购等营销行为在10月下旬便开始上演。还是那句话,尝到了电商节的蜜糖后,所谓的理性多半是自说自话。
此外,在京东看来双十一只是客场作战,或许618才是京东自认为的主场。一面被技术、消费、体验等倒闭模式升级,一面又对电商节带来的品牌影响、GMV等欲罢不能,或许在明年的618期间更能看懂京东的态度。
:以洋货节为号,能否避免低价泥潭?
2015年是跨境电商的元年,并崛起了以考拉海购、小红书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新秀。当2016年电商平台临近的时候,这些跨境电商也跃跃欲试,但以高客单价著称的跨境电商能够避免低价泥潭吗?从考拉10月25日媒体沟通会上传递出的信息来看,考拉已经成为跨境电商进口销售额,并将投入4亿的资源用在用户的产品服务以及用户补贴方面。聚焦到上,“洋货节”一词颇具异化,并讲了一个和消费升级有关的新故事。事实上,从补贴和营销的力度上来看,考拉海购能有意避免和天猫、京东的直接竞争,彼此瞄准的也并非是同一人群。
当然,正式加入双十一战场的跨境电商平台也面临着自己的问题,是否具备强大的供应链建设能力,能否在海外市场中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和谈判力,如何高效整合物流、仓储的能力等等。在今年的618期间,考拉海购首批下单商品经过清关、打单、拣货、复核、包装、称重、发货流程仅仅用了90分钟。今年的双十一无疑是对跨境电商的又一次大练兵。
造节背后的电商升级,病态还是常态?
电商平台的新和新理念无不指向了用一个目标,那就是尽可能的激发网民的购物欲。毋庸置疑的是,在创造光棍节的2009年,彼时电商购物占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不到2%,用户刚突破1亿,而到了2015年末,这个数字分别达到了12.8%和4.13亿。从这个角度审视双十一,应该喻之为病态还是常态?
不看好双十一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网民的吐槽,以至于国外媒体和投资者都作出了不同反应。比如说在去年双十一期间,包括《巴伦周刊》在内的财经媒体发文质疑网民的消费水平为何能够超过美国的中产阶级,在天猫和京东公布双十一战绩后,阿里和京东的股票却应声下跌。
或许我们应该对此表示乐观,电商的天花板在哪里,置身其中的电商平台们冷暖自知。且从媒体沟通会上各大电商平台的表现来看,消费升级开始成为平台竞相争夺的焦点。
先是阿里巴巴CEO张勇表态称:“双十一发展至今,我们已经不再把低价作为营销点,价格是否有吸引力,让消费者自己去判断。我们有一套成熟的方法,现在的共同方向是让消费升级。”与之对应的动作是,优衣库、ZARA、C&A、Forr21等全球90%以上的快时尚巨头入驻天猫。
京东或许也意识到了消费者对电商购物的冷静和理性,正如京东商城市场部高级副总裁徐雷所说:“超过1亿的中产阶级群体在消费中更加关注品牌、品质和服务,场景化购物、智能硬件、智慧物流、移动商店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极大提升了消费者的网络购物体验。”
同样的还有新入场的考拉,在考拉海购副总裁朱静波看来,“消费升级不是简单的消费金额增长,不是买更贵的东西,而是消费者趋势的巨大变化。”一语成箴,消费升级促使了跨境电商平台的崛起,考拉们所契合的正是在全球范围内精选商品,并将消费升级的需求落地。
可以看出,电商平台们似乎异口同声地表示要摆脱双十一价格战的单一维度,顺应消费升级的趋势成为电商共识。历年的双十一让低价促销成为电商的常态甚至是病态,如今“消费升级”成为新的方向标,或许会借助双十一成为电商行业的新常态吧。
结语
经历了前辈们对销售数字的画地为牢,不管是京东还是考拉,在今年双十一期间的表态都不再迷信所谓的数字底线,或许天猫本身也在努力淡化数字上的销售目标。
用户的好奇心总会消退,商家的积极性总会降低,电商行业也总会变得更加有序,理性且顺应消费趋势的电商节才是终的出路。
Alter,互联网观察者,长期致力于对智能硬件、云计算、VR等行业的观察研究。微信公众号:spnews
京东vs天猫,自营与联营之争,商超大战谁主沉浮?
京东与天猫一直都是行业内的竞争对手,在业务对拼上不相上下,无论是双十一、六一八大促销,还是商超之争,介于两者之间的对抗仍然在继续。然而,自营与联营之间的不同模式的对比,哪个才是商超的未来?
京东以自营的模式运营,产品集中采购之后被分散到京东各大地区的仓库,线上由京东自己进行售卖,而京东有自己的物流体系,加上收购了达达物流将物流后一公里包含到自己的运营体系之中,配送速度快,对于用户来说下单后可以更快的收到商超产品,这样就可以尽可能的满足用户的购物欲望。
而天猫超市则是品牌商家自主运营,虽然减少了平台的运营成本,但是其并没有物流优势,在商品配送上有着先天不足的劣势。不过背靠阿里,天猫超市的品类会更优质,在物流整合上看重的是行业的能量,菜鸟物流、蜂鸟配送,只是侧重点不同。天猫商超与京东超市针对的是传统的商超,而要想有立足之地,就必须以价格、产品配合物流优势才有可能比拼掉线下商超。不过,天猫与京东都在三年内拿下商超,一场商超大战势不可免。
传统商超的溃败
传统商超运营多年,有着十足的线下优势,可是无论是沃尔玛还是永辉、华联等商超,或许是其线下因素太强,在转型互联网的途中理念甚好,可是总是在经营一段时间后不得要领,或者关店调整,或者利润下滑,可以说传统商超近几年过得都不好,甚至可以说他们近乎疯狂的转型背后都有着些许无奈。所谓的全渠道营销,所谓的app、微信一体化,如果没有好的运营手段,即使有的技术产品也没有什么作用。这些也只不过是工具罢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价值更高。
所以,沃尔玛收购了一号店,后转手京东也是为了利用京东的势能实现市场的利润率的提升。而京东也有意进入商超领域,继而投入十亿资金,同时配合沃尔玛的线下渠道,京东商超优势是明显的,所以在其提出商超战略的同时即使天猫有所举动以京东现在的资源匹配度,明显是不会在气势上落下风的。而天猫商超的优势在于产品资源,缺的是线下,所以投入的二十亿资金就需要合理分配,除了部分用于价格补贴还要拿出部分来进行线下投入。
巨头之下焉有完卵
阿里、京东的商超策略主要以线下为主,终的消费主体还是用户,社区、圈子、群体,从用户的角度来讲日常消费有着高频率、需求大的特点,用户购买产品进行日常消费后很容易对平台产生信任感,进行二次甚至是多次消费。而线上来说京东和阿里的资源足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积累用户,这是手段。
然而,巨头进入市场之后,市场被迅速占领。一号店被京东拿下,沃尔玛也与京东进行多方合作,天猫超市必然也要有所行动以平衡竞争对手,是入股商超还是合作?何况阿里手里还有银泰百货这一张,至于如何去运用就看阿里怎样运作了。
早前一号店运营多年,以线上商超的模式运营,但是局限于产品以及配送问题,用户更喜欢于线下购买,走线上主要是以促销产品或者非急需用品为主,辅助生活消费。行业内同时也有诸多的商超平台,但是其中无论是从用户体量还是影响力来看都比不得一号店。要么是做区域的,要么需要依托于淘宝、天猫的流量,然而拿下一号店的沃尔玛在运营一段时间后却依然无法摆脱互联网的冲击,不得不与京东进行交易,背后的无奈可想而知。
笔者认为京东商超与天猫超市都有意拿下商超这一块肥肉,而也有人认为这是电商后一块竞争之地,但是从行业来看,商超大战无论如何进行都不可能一家独大,既然有需求就有市场,容得下两家竞争。到底是自营的京东有优势还是联营的天猫可以走的更远,三年见分晓?
“央企”电商上线,电商平台“厮杀”再加码?
一直以来,国内的电商市场都被京东和阿里“垄断”,但是自从拼多多横空出世以后,电商市场也经历了一洗牌,从此“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现了。
过去几年,电商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红利期,电商新秀的崛起速度也令人惊叹,但是大浪淘沙,终能留下来的寥寥无几。而拼多多之所以能够和京东、淘宝分庭抗礼,其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经过几轮的“厮杀”,目前国内的电商市场是一个非常稳定的三角状态,京东、淘宝、拼多多三足鼎立,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够撼动这三家电商平台的新秀出现。但是,就在5月12日,有关部门,在的下宣布了一个消息,一个“央企电商平台”正式上线了!
如今的电商市场可以说是饱和状态,后起之秀几乎很难在电商市场闯出一片天地,但是这次的“新秀”性质不同,这是一家“央企电商”。而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购买力度,而这个“央企消费扶贫电商”平台,正是针对地区所推出的电商平台。
在相关部门的阐述下,我们也得知,央企消费扶贫电商平台,主要是为了依托平台,加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购买力,而平台上的产品,大多数都来自地区。也就是说,这个“国字号”电商平台,主要还是为了扶贫工作。
截止到目前为止,这个“央企消费扶贫电商平台”已经购买和帮助销售了9.27亿地区的农产品,而企业对于扶贫县的帮扶资金投入,已经达到了23.33亿元。截止5月12日,“央企消费扶贫电商平台”已经正式开始投入使用。
对于这个“国字号”电商平台的横空出世,很多人都在替淘宝和拼多多担忧,毕竟和以往的私企不同,这个电商平台可是“央企”。对于“三足鼎立”的三家电商平台来说,究竟有没有影响呢?
央企消费扶贫电商平台,主要是为了实现扶贫消费,也就是说,平台上的产品,主要以滞销的农产品为主。而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产品的种类五花八门,并不会拘泥于一种或者几种产品。
尽管这个是“国字号”电商企业,但是和淘宝、拼多多等企业的性质并不同。前者是为了民生大计考虑,主要帮扶那些地区的滞销产品,但是后者是为了盈利,产品的种类、价格都有非常大的距。
有人会担心淘宝是否会被取而代之,但是从上线的这个“国字号”电商平台来看,取代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淘宝和拼多多对于市场的重要性,目前来看还是比较不可或缺的。至于以后是否会被代替,还要看市场的态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