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凯的介绍

5、《飞跃意义之堑:“本义”与“隐喻义”的永恒《简·爱》女主人公的“三部人格”解析追逐》,载《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96-102页。

徐凯(1972--)男。江苏徐州人。预备员。,文学博士,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副,上海外文学会、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澳大利亚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澳大利亚文学、英美文学研究。近年来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名作欣赏》、《四川外语学院学报》、《译文》、《外国文艺》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笔下的女性》、《一场我因为喜欢《简爱》这本,就想要进一步了解它的作者。从而知道了她是一个贫穷牧师的女儿,有一个荒唐的拖累家庭的兄弟,还有两个同样会写书的妹妹。她和她的妹妹们在人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里都生活在英国北部荒凉的乡村。在旷野里散步,似乎就是她们的运动和娱乐。封闭的环境、糟糕的家庭、平淡的生活,这一切同我心目中的那个充满热情的女作家是多么不相称啊!就像沙漠里开出玫瑰一样让人意想不到。后现代的盛宴》,《作为隐喻的性别含混》等14篇文章。承担或参与澳中理事会、上海市教委等各级项目5项。编有《英国散文选读》(副主编)。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英语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英语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英语


张沛什么大学毕业

人物经历

张沛什么大学毕业介绍如下:

3、《林语堂的文化双语意识》,载《中华读书报》2000年10月25日第23版。

张沛是1992-1995: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本科生。文学博士,大学中文系,大学人文特聘。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学士(1995),复旦大学文学硕士(1998),大学文学博士(2001),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2001-2003)。现任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副,兼任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先后为研究生开设“20世纪西方文论”、“诗学范畴专题研究”、“文学导读”等课程。

主要贡献

专著

《隐喻的生命》,: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学术论文

1、《嫦娥与提托诺斯:两个变形神话的比较》,载《复旦学报》1998年第1期,第127-132页。

2、《中西戏剧楔子隅论》,载《弦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71-178页。

3、《谈中西戏剧中的诗与乐》,载《晋阳学刊》1999年第6期,第65-68页。

4、《想象:游弋于修辞与认知之间》,载《多边文化研究》第1卷,: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4月,第440-460页。

6、《比较:作为认知基本方法的隐喻机制》,载《比较文学》2002年第1期,第43-55页。

7、《混沌的瞬间澄明:转换生成的生命隐喻》,载《国外文学》2002年第2期,第12-17页。

8、《仿真之境:文学文本的隐喻生存形态》,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3-7页。

9、《意象·象征·神话:隐喻诗学的谱系研究》,载《东方丛刊》2003年第1期,第42-56页。

10、《转换生成:隐喻的辩证生命形态》,载《国外文学》2003年第2期,第3-12页。

11、《〈哈姆雷特〉与莎剧的中文翻译》,载温儒编:《高等语文》(第二十四章),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512-518页。

13、《隐喻:一个修辞学的研究》,载《多边文化研究》第2卷,: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9月,第301-321页。

14、《修辞与认知:隐喻诗学的认识论研究》,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7月,第288-311页。

15、《论林语堂的语录体创作》,载《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2004年8月,第184-195页。

16、《隐喻:人与言的和解者》,载《5、《面向不可能的可能——德里达在京讲演述评》,载《跨文化对话》第8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3月,第34-41页。比较文学》2004年第3期,第151-162页。

书评随笔

1、《人与位》,载《新批评文丛》第3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第23-33页。

2、《隐喻: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载《中华读书报》2000年5月10日第22版。

4、《对“一”的信念》,载《跨文化对话》第5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第79-84页。

6、《:新世纪的人类》,载《跨文化对话》第9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9月,第40-45页。

7、《与春天的绝望之约——评桑塔亚纳的早期哲学名著〈理性中的生命〉》,载《跨文化对话》第11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3月,第162-168页。

《简爱》赏析评论论文需要 十万火急

12、《隐喻》,载《跨文化对话》第12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第142-158页。

人要勤奋,要坚持,要乐观,要坚强

《简·爱》: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文学的范本

读勃朗特三姐妹作品有感-《简爱》《呼啸山庄》

主讲课程

次接触勃朗特三姐妹的作品,是中学时阅读大姐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著作《简爱》。

正值青春年少的自己,一捧起这本书便沉溺进去。整晚熬夜把它读完,也觉得意犹未尽。此后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阅读,甚至把它偷带去学校。当我们可尊敬的语文老师对着篇乏味的文章,大谈其中心思想扬漾着革命主义精神的时候,我就把头埋在桌洞里,沉浸在故事当中。我为幼年的简爱所受到的虐待而悲愤,感同身受般的体会着简爱那幼小敏感的心灵所受的伤害。多么不公平啊!我在心里和简爱一起呐喊。我也为成年的简爱而倾倒。喜欢她在地位比她高的所谓上流人士面前表现出的那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喜欢她在面对爱时表现出的的那种自尊自强的精神,心中不禁感叹在距离她所处的年代进步了二百年的现代,又有几个女人有勇气为了自己的尊严而对一个心爱又富有的男人说不呢?简爱就可以!总之,那一段时间的我,完全被俘虏了。在阅读中随着情节的发展,为她所遭受的伤害而泣,为她在待人和谈吐中流露出的自信和少许的俏皮而会心微笑。不过因为在上课时间我所表现出的这种时而眼角挂泪,时而嘴角留笑的疯癫表情,倒着实让我当时的同桌担心了好一段时间。

我试图通过阅读她妹妹的作品来更好的了解她。抱着这种心理我先是在书店里找到了夏洛蒂的小妹安妮·勃朗特所写的。的内容是讲一个因生活所迫而从事家庭教师工作的女孩子,在经历了几个难管教的坏孩子和不讲道理的父母后,顺利结识了令自己倾心的富有绅士,并最终缔结良缘的故事。总体上来说算是琼瑶的19世纪古典英国版。这是一本让人沮丧的书。她的大姐夏洛蒂书中优美的细节描写和高尚的思想情在这里都是找不到的。因为只勉强看了一遍,索性我把书名也忘了,只记得好像是女主人公自己那长长的啰哩啰嗦的名字。

一位文采平庸的妹妹并没能让我退缩,我又找到了夏洛蒂的大妹艾米莉·勃朗特所写的《呼啸山庄》。

那是怎样的一本书啊!我遍读它的时候只觉得像是有乌云在头上笼罩。沉重和压抑的感觉渗透在字里行间,弥漫在整本书中。我虽然强忍着把书看完 ,却留下了后遗症——此后的整个星期看到的天空都是灰色的。虽然如此,我仍要公平的说,这本书振撼了我的灵魂。

首先它是特立独行的。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希克厉和凯瑟琳既邪恶又自私,人类美德的光辉绝照不到他们身上。但他们彼此之间的爱情却又是可以超越一切的。凯瑟琳口中的“我就是希克厉,希克厉就是我。”和“我不知道灵魂是什么料子的,但我和希克厉的一定是一种料子。”像这种炙热的情感表达,完全有别于同时期的英国作品。其次它是离经叛道的。当其它作品中的人物追求自己的灵魂能在天堂里得到安宁的时候,凯瑟琳却作了个可怕的恶梦——她梦见自己到了天堂,她痛苦的大哭,尖叫,她要回家,回那个在读者眼中像是地狱的家。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可能出自一个天使之手,而不是一位牧师女儿的作品。总之,它了世俗的德道观,要把人们心上那道狭窄的感情之门完全撕开,跟随它的主人公一起去体会那像火一样

奔放的灵魂和燃烧的。读过它才让我发觉,看书的过程有时候就像是一种爱情。《大话西游》里的宝原以为他用‘’回到500年前,是要找他的娘子白晶晶,结果却找到了一生的至爱紫霞仙子。 我因为想了解《简·爱》的作者而找到《呼啸山庄》,才发现后者在思想深度和情感表达方面远超过前者。如同月亮无法在太阳面前争辉。那一刻,我完全能体会宝的心情。

直到现在,我也无法了解在英国北部那样保守、闭塞的环境下何以会孕育出像勃朗特姐妹那种情感丰富的,只用一部作品便可划亮文坛的天才女作家。我只能说,可以让人感动的作品,往往来自于作者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来自于外界的浮华。

勃朗特三姐妹的女性意识

《简·爱》宣扬的爱情观——世俗爱情的宗教化

反叛与平衡——评《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呼声

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简爱》故事情节的“圣经”原型意象

上帝的召唤——论简·爱宗教意识的形成历程

《圣经》与《简·爱》

女性的情感世界——简·爱与莎菲比较论

……

等等。这些文章都是公开发表过的论文,需要的话给我发消息或留言,我发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