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平抛运动的实验报告.

脉冲由(23-2)和(23-3)式可得第k级暗环的半径为:电压

物 理 实 验 报 告 实验课题 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 实验目的 1.描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 2.求出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实验准备: 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只需测出运动轨迹上某一点的(x,y由x= 得: 器 材 斜槽、白纸、图钉、木扳、有孔的硬纸卡片、小球、重锤线、米尺 实验步骤 1. 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木板上. 2. 在木板左上角固定斜槽并使其末端点O的切线水平.在纸上记录O点, 3. 利用重垂线画出通过O点的竖直线. 4. 在木板的平面上用手按住卡片,使卡片上有空的一面保持水平,调整卡片的位置,使槽上滚下的小球正好穿过卡片的孔, 然后用铅笔在卡片的缺口上点个黑点,这就记下了小球平抛的轨迹通过的点. 5.多次实验, 描下多个点. 6. 用平滑的曲线将小球通过的点连接起来, 就得到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 实验数据 1. 以O为圆点, 画出竖直向下的y轴和水平向右的x轴. 2. 从曲线上选取A、B、C、D四个不同的点,测出它们的坐标, 记在表内. 根据公式 求出每次小球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再求出V0的平均值. 记录 X(cm) y(cm) V0(m/s) V0(平均值)

物理实验报告_物理实验报告格式模板物理实验报告_物理实验报告格式模板


物理实验报告_物理实验报告格式模板


大学物理切变膜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标准

一、实验目的

a,学习游标卡尺、千分尺的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a,游标卡尺的游标有n个刻度!它的总长与主尺上(n – 1)个刻度总长相等。设主尺每个

刻度的长为y!游标每个刻度的长为x!则有

nx = (n – 1) y

由此求得主尺与游标每个刻度之值为

δ = y – x = y / n

值δ正是游标卡尺能读准的最小刻度值!是游标卡尺的分度值!称为游标的精度。

b,螺距为y的螺旋!每转一周螺旋将沿轴线方向移动一个螺距y。如果转了1 / n周?n

是沿螺旋一周总的刻度线数目,!螺旋将沿轴线移动y / n的距离。y / n称为螺旋测微

计的分度值。

三、实验仪器;

仪器名称 组号 型号 量程 分度值 ? 仪螺旋测微器 游标卡尺 圆环、粗铜丝、细铜丝

四、2. 列表法 实验中将数据列成表格,可以简明地表示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便于检查测量结果和运算是否合理,有助于发现和分析问题,而且列表法还是图象法的基础。实验内容和步骤;.

a,用游标卡尺测量圆环的内、外直径和高?在不同部位进行多次测量,!计算误

b,用螺旋测微计测量粗、细铜丝的直径?在不同部位进行多次测量,!并计算误

五、数据记录(

组号( ;姓名

1、用游标卡尺R测量圆筒的外径D、内径d、和高H;

卡尺零点误( ; 卡尺的仪器误 k d ( ) D( ) H( )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

2、 用螺旋测微计测量粗铜丝、细铜丝的直径 千分尺零点( 千分尺基本误 k DD( ) ( ) 12

12

34

56

78

平均

大学物理实验预习实验报告怎么写(给个例子)

实验报告步骤 1. 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木板上。要点

一、扉页

并非所有的实验报告都有标题页,但是如果讲师想要标题页,那么它应该是一个单独的页面,包括:实验的题目、自己的名字和实验室伙伴的名字、导师的名字、进行实验或提交报告的日期。

二、标题

标题写着做了什么。它应该简短,并描述实验或调查的要点。

三、介绍

通常情况下介绍是解释实验室目标或目的的一个段落。用一句话陈述设。有时介绍可能包含背景信息,简要总结实验是如何进行的,陈述实答:高速电子撞击在荧光屏上会使荧光物质发光,在荧光屏上就能看到一个亮点, Y 偏转板是水平放置的两块电极, X 偏转板是垂直放置的两块电极,在 Y 偏转板和 X 偏转板上分别加电压,可在荧光屏上得到相应的图形。当然电压不同,周期不同,所得到的图形会不一样。验的发现,并列出调查的结论。

四、步骤

描述在调查过程中完成的步骤。要足够详细,任何人都可以阅读这一部分并实验。提供一个图表来描述实验设置可能会有所帮助。

五、数据

从过程中获得的数字数据通常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数据包括进行实验时记录的内容。

六、结果

用语言描述数据的含义。有时“结果”部分会与“讨论”部分结合在一起。

七、讨论或分析

数据部分包含数字,“分析”部分包含根据这些数字进行的任何计算。这是解释数据和确定设是否被接受的地方,也是讨论在进行调查时可能犯的任何错误的地方。

八、结论

大多数情况下,结论是一个段落,总结了实验中发生的事情,设是被接受还是被拒绝,以及这意味着什么。

九、图形和图表

图表和图形都必须标有描述性的标题。在图表上标注轴,确保包含测量单位。一定要参考报告正文中的图和图表。

十、参考

如果研究是基于别人的文献,或者引用了需要文档的事实,那么应该列出这些参考文献。

求一篇大学物理期末实验报告总结,1000字左右,是总结这学期的课程论文,急~~

3. 示波器显示波形原理

设有一个光源S1,在S1前放置一块屏幕,从S1发出的光(光子)会将整个屏幕均匀的照亮。我们知道,屏幕的亮度是与落在屏幕上面的光子数的多少有关的。严格地说,屏幕的亮度是以垂直于屏幕的光线与屏幕的交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变暗的。但这种变化决不是几率问题。证明如下:把S1放在一个半径为R1的球的中心,设S1在单位时间里发射出N个光子,则单位球面积上所接受的光子数等于光子数N除以球的总面积4πR12,如果把球的半径由R1变为R2(R2>R1),则在单位球面积上所接受的光子数就变为N除以4πR22,由于R2大于R1,所以半径为R1的球在单位球面积上接受的光子数大于R2球单位面积上的光子数。这就是为什么屏幕上的亮度是由明到暗逐渐变化的原因。当屏幕距光源的距离很大且屏幕的面积又很小时,就可以近似的认为屏幕上的光子是均匀分布的。

0

现在把另一个相干光源S2放在靠近S1的地方,情况有了变化。在垂直两个光源的平面上出现了明暗相间的圆环,而在平行两个光源的平面上,则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见图一,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光的干涉条纹。因为干涉现象是波动的最主要特征,所以这也就成了光具有波动性的最有力证据之一。我们知道机械波是振动在媒质中的传播,当有两列相干波源存在时,媒质中任意一点的振动是两列波各自到达这一点时波的叠加。当到达这一点的两列波的相位相同时,则在这一点上的振幅,如果两列波的相位相1800时,则振动的振幅相互抵消,这样就形成了有规则的干涉条纹。经典光学正是套用机械波的方法证明光的干涉条纹的,而传播光的媒质以太已被证明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样用机械波的方法证明光的干涉条纹也就显得比较牵强。量子力学在解释干涉条纹时则采用的是几率波的方法,认为亮的地方是光子出现几率多的地方,暗的地方则是光子出现几率少的地方。问题是当只有一个光源时,光子是均匀分布在屏幕上的,而当存在另一个相干光源时,按照量子理论光子就会集中出现在一些地方而不去另一些地方,几率的解释是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的。爱因斯坦曾用上帝不掷来表达他对用几率描述单个粒子行为的厌恶。这就是目前对于光的干涉现象的两种正统解释方法。我们对于光本性的认识是否还存在其它我们没有考虑到的因素,是否还存在其它的证明方法来统一光的波粒二象性即用一种理论解释来解释波动性和粒子性呢?

为了找到这种新的理论,在此我们不得不在现有光量子理论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正即单个光量子的能量是变化的,光子的能量和质量是相互转化的,转化的频率就是光的频率。频率快光子的能量大质量小,相反,频率慢则光子的能量小质量大,这样光子在空间所走的路程就形成了一条类波的轨迹。在论证光的干涉现象之前,我们先对光源进行定义。单频率点光源---频率单一且所有光子在离开光源时的状态(相位)都相同。单频率点光源具有这样两个特点,其一在距光源某一点的空间位置上,光子的状态不随时间变化。其二光子的状态随距点光源的距离作周期变化。光的波长指的是光子在一个周期的时间内在空间运行的距离。

我们在x轴上设置两个点光源S1和S2,如图一所示。令P为垂直平面上的一点,从P点到S1和S2的光程PS1-PS2为波长的某个正数倍ml (m=±1,2,3,…)。从S1和S2出发的两列光子,将同相地达到P点,状态相同。再令Q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点,从Q到S1和S2的光程也为ml。过P和Q点做一条曲线,使得这曲线上所有过XO的垂直平面内的点的轨迹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即这条曲线上任意一点到S1和S2的距离之为常数,根据解析几何我们知道,这曲线是一条双曲线。如果我们设想这一双曲线以直线XO为轴旋转,则它将扫出一个曲面,叫做双曲面。我们看到,在这曲面上的任意一点,来自S1和S2的光子始终都是同相位的(相位保持不变),光子在曲面上的每一点的状态是一定的,沿曲面上的点的状态是周期变化的。由于光的波长很短,光子沿曲面的这种周期变化是不容易被观测到。

同理,我们令T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点(图中未画出),从T点到S1和S2的光程TS1-TS2为波长的l/2×(2m+1)倍(m=±1,2,3,…)。从S1和S2出发的两列光子,将以1800的相位达到T点。再令V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点(图中未画出),从V到S1和S2的光程也为道长l/2×(2m+1)倍。过T和V做一条曲线使这曲线上任一点到两定点S1和S2的距离之为常数,这曲线也是一条双曲线,以XO为轴旋转同样将扫出一双曲面。所不同的是来自S1和S2的光子到达这曲面上的任意一点的相位始终为1800,叠加后的最终状态是一个恒定的值。

图一是在S1到S2的距离为3l,P点的光程为PS1-PS2=2l(m=2)这一简单情况下画出的。m=1的那条双曲线是垂直平面内光程为l的那些点的轨迹。光程为零(m=0)的各点的轨迹是过S1S2中点的一条直线。由它绕XO旋转而成的将是一个平面。图中还画出m= -1和m= -2的双曲线。在这种情况下,这五条曲线绕XO旋转而产生五个曲面,这五个曲面将S1和S2两光源所形成的能量场分成了6个左右对称的无限延伸的能量空间。屏幕上亮线将出现在屏幕与诸双曲面相交的那些曲线的任何所在位置上。 如果两点光源间的距离是许多个波长,则将存在许多曲面,在这些曲面上各光子相互加强。因而在平行于两光源连线的屏幕上,将形成许多明暗相间的双曲线(几乎是直线)干涉条纹。而在垂直于两光源连线的屏幕上将形成许多明暗相间的圆形干涉条纹。两条相邻的明条纹之间的关系是光程相一个l,暗条纹与相邻明条纹之间相l/2。干涉条纹从明到暗再到明之间的相位变化是从同相到相1800相位再到同相。

为了检验以上的设想是否正确,这里我结合光的干涉实验和光电效应实验设计了一个简单实验。步用光干涉仪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第二步将光电管依次放在从明到暗条纹的不同位置上,当然采用的单色光源频率要在临阈频率之上,观察产生光电子动能的大小。如果按照现有光量子理论,光电子的动能应该是不变的,原因是光子的能量只与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光的亮度无关,干涉后光的频率并没有变化,所以在从明到暗的条纹上,测得的光电子的动能应该是不变的。再从量子理论的观点来分析,明亮的地方光子出现的几率大,暗的地方光子出现的几率小,明暗只是单位面积上光子数不同而已,光子的动能并没有改变,所以结论也是光电子的动能不变。而我的结论则是在从明到暗的干涉条纹上光子数是一样的,产生的光电子的动能是从大到小连续变化的。

如果实验的结果与我所做的推论一致,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推广到一切实物粒子,因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即一切实物粒子自身的能量与质量之间始终处在不停地相互变化中,这也正是量子力学波函数所要描述的微观世界粒子的客观实在图像。

大学物理创新实验报告

因此,我希望我能更加努力,在下个学期顺利完成所有的实验,结束大学物理实验。

学院:汽车学院 班级:热动0504 姓名:张志强 学号:0120507210410

131.14

大学物理实验论文

-------实验心得与体会

通过这个学期的大学物理实验,我体会颇深。首先,我通过做实验了解了许多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学会了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和不确定度的分析方法、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等;其次,我已经学会了作实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基本作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并且我也深深感受到做实验要具备科学的态度、认真态度和创造性的思维。下面就我所做的实验我作了一些总结和体会。

自从我次上物理实验课的时候我就深深地感觉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因此我每次上课都能全身心地听课,比如说次的不确定度等我就比班上其他同学学的要好一点,基本上学会了不确定度的每一步计算、回归直线的绘制以及有效数字的保留等,这也为我以后的实验数据处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我现在还记得我次做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时我虽然用心听讲,但是再我做时候却极为不顺利,因为我调节仪器时怎么也调不出干涉条纹,转动微调手轮也不怎么会用,调出干涉条纹了却掌握不了干涉条纹“涌出”或“陷入个数、速度与调节微调手轮的关系。测量钠光双线波长时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实验仪器用的非常不熟悉,这一切都给我做实验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当我回去做实验报告的时候又发现实验的误偏大,可庆幸的是计算还顺利。总而言之,个实验我做的是不成功,但是我从中总结了实验的不足之处,吸取了很大的教训。因此我从做第二个实验起,就在实验前做了大量的实验准备,比如说,上网做提前预习、认真写好预习报告弄懂实验原理等。因此我从做第二个实验起就在各个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实验仪器的使用也熟悉多了,实验仪器的读数也更加了,仪器的调节也更加的符合实验的要求。就拿夫-赫实验/双光栅微振实验来说,我能够熟练调节ZKY-FH-2智能夫兰克—赫兹实验仪达到实验的目的和测得所需的实验数据,并且在实验后顺利地处理了数据和地画出了实验所要求的实验曲线。在实验后也做了很好的总结和个人体会,与此同时我也学会了列表法、图解法、函数表示法等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大大提高了我的实验能力和设计实验以及创造性地改进实验的能力等等。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在做实验时的一些技巧与方法。首先,做实验要用科学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实验,认真提前预习,做好实验预习报告;第二,上课时认真听老师做预习指导和讲解,把老师特别提醒会出错的地方写下来,做实验时切勿出错;第三,做实验时按步骤进行,切不可一步到位,太心急。并且一些小节之处要特别小心,若不会,可以跟其他同学一起探讨一下,把问题解决。第四,实验后数据处理一定要完成,莫抄其他同学的,否则,做实验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也就不会有什么收获。

总而言之,大学物理实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发现依赖于物理实验,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是由物理实验予以确立的;其次,已有的物理定律、物理说、物理理论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如果正确就予以确定,如果不正确就予以否定,如果不完全正确就予以修正。例如,爱因斯坦通过分析光电效应现象提出了光量子;伽利略用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有四个卫星后,否定了地心说;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证实了光的波动说的正确性。可以说,物理学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实验。这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将来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所需要具备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来讲,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大学物理理论课不能做到,也不能取代的。

大学物理实验论文

赵新梅 学号:0120509330327 信息学院电子0503班

在即将结束的这个学期里,我完成了大学物理实验(上)这门课程的学习。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的基础,虽然在很多物理实验中我们只是复现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的原理与结果,但这一过程与物理家进行研究分子和物质变化的科学研究中的物理实验是一致的。在物理实验中,影响物理实验现象的因素很多,产生的物理实验现象也错综复杂。老师们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等多种途径,以的实验方式呈现物理问题,使我们通过努力能够顺利地解决物理实验呈现的问题,考验了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加深了我们对有关物理知识的理解。通过一学期的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做大学物理实验时,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高效率地完成实验,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需要课前认真地预习,首先是根据实验题目复习所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并根据实验教材的相关内容,弄清楚所要进行的实验的总体过程,弄懂实验的目的、基本原理,了解实验所采用的方法的关键与成功之处;思考实验可能用到的相关实验仪器,对照教材所列的实验仪器,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正确作步骤,特别是要注意那些可能对仪器造成损坏的事项。然后还要写预习报告,预习报告能够帮助我们顺利完成实验中的各项作。在写预习报告的时候,我们一般包括实验目的,基本原理,实验仪器,作步骤,测量内容,数据表,预习思考题等。数据表与作步骤密切相关,数据表中的栏目排列顺序应与作步骤的顺序合理配合。这样就可以随时将数据按顺序填入表中,也可以随时观察和分析数据的规律性。刚开始时我们不注意预习报告里的数据表格,将数据随便的记录在一张纸上,结果发现整理数据时会出现很多混乱和错误,尤其是数据比较多的时候,比如在做《用动力学共振法测固体材料的样式弹性模量》实验时,由于实验前未提前设计好表格,数据记录得很随便,很乱,处理时很困难。后来汲取了教训,在实验前根据所要测的物理量和实验步骤设计好数据表格,在实验记录时和处理数据时轻松了不少。实验教会了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科学的实验习惯。预习思考题,是加深实验内容或对关键问题的理解、开发视野的一些问题,在实验前认真地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实验质量。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或实验原理中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跟自己的同学讨论一下或查一下相关的资料,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带到课堂上问老师,只有把实验中所有的地方都弄通弄透彻,才能达到实验应有的效果。

预习是做实验前必须的工作,但是做实验的主要工作还是课堂作。

课堂作需要我们严格的遵守实验的各项原则,要将仪器放置在合理的位置,以方便使用和确保安全,比如象高压电源的输出端钮应该远离作者。经常需要纵或调节的器件,应该放在便于纵的位置上。一些电学实验仪器部件较多,首先要把这些仪器部件一一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然后再连线。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仪器的作要求来作,所有仪器要调整到正确的位置和稳定的状态,在安装和调整仪器时还不能使用书本这些本身就不稳定的物品做垫块,否则容易造成测量数据的分散性,影响实验质量,并且容易在成实验仪器的损坏。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故障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理论上的现象不符,首先应认真思考并检查实验仪器使用以及线路连接是否正确,不正确的及时进行改正,若自己不能解决,应及时请老师来指导,切不可敷衍过关,草草了事。还有读数,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尤其是对一些精度比较高的仪器,读数一定要按照正确的读数方法并且一定要细心。对于数据的纪录,则要求我们要有原始的数据纪录,它是记载物理实验全部作过程的基础性资料。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认真地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如实的记录。如果发现实验现象与实验理论不符合,或者测试结果出现异常,就应该认真检查原因,并细心重做实验。实验完成后,应把所有的实验仪器恢复到原位,并认真清理实验台。

在实验作完成后,应认真地处理实验数据。实验数据是对实验定量分析的依据,是探索、验证物理规律的手资料。在系统误一定的情况下,实验数据处理得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偶然误的大小。所以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是实验复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一学期中我们学到的处理数据的方法有:

1. 平均值法 取算术平均值是为减小偶然误而常用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通常在同样的测量条件下,对于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的结果不会完全一样,用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是真实值的近似。

列表时应注意:①表格要直接地反映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一般把自变量写在前边,因变量紧接着写在后面,便于分析。②表格要清楚地反映测量的次数,测得的物理量的名称及单位,计算的物理量的名称及单位。物理量的单位可写在标题栏内,一般不在数值栏内重复出现。③表中所列数据要正确反映测量值的有效数字。

3. 作图法 选取适当的自变量,通过作图可以找到或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并便于找出其中的规律,确定对应量的函数关系。作图法是最常用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之一。

描绘图象的要求是:①根据测量的要求选定坐标轴,一般以横轴为自变量,纵轴为因变量。坐标轴要标明所代表的物理量的名称及单位。②坐标轴标度的选择应合适,使测量数据能在坐标轴上得到准确的反映。为避免图纸上出现大片空白,坐标原点可以是零,也可以不是零。坐标轴的分度的估读数,应与测量值的估读数(即有效数字的末位)相对应。

这学期我们还学习了用电脑处理数据。用电脑处理数据方便快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而且也比较清晰明了。但是用电脑处理的前提依然是我们对理论知识比较熟悉,而且实验作过程必须认真地完成,记录的数据准确,有效。

撰写实验报告和进行问题讨论等也是大学物理实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实验报告是对我们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和总结能力的一种锻炼,实验报告也促进我们对实验过程以及所得结论进行更深刻的思考。我们的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实验现象以及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实验数据的记录以及对数据进行计算并求得最终的结果,验证跟理论值是否相符,误的大小,最终得出的结论,对实验思考题进的讨论以及讨论的结果和对实验进行的总结。一份认真的,高水平的实验报告才算是为本次实验画上一个的句号。

“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是大学物理试验的指导思想;“加深学生对有关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实验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物理实验的目的。学大学物理实验这门课程,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锻炼,它不但锻炼了我们的细心、耐心,而且使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学习态度。这一学期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但我也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正,比如做实验速度很慢,下学期我们还将学习这门课程,我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一定要 注意慢慢改进。

大学物理实验示波器的实验报告

声速

实验报告实验题目:

实验目的:了解的产生,发射和接收的方法,用干涉法和相位法测声速.实验内容1

测量实验开始时室温.2

驻波法(1)

将超声声速测定仪的两个压电陶瓷换能器靠在一起,检查两表面是否水平.如果不水平将其调平.(2)将函数信号发生器接超声声速测定仪的发射端,示波器接接收端.函数信号发生器选择正弦波,输出频率在300HZ左右,电压在10-20V.(3)通过示波器观察讯号幅度,调整移动尺改变测定仪两端的距离找到使讯号极大的位置,在极大值附近应该使用微调,即固定移动尺螺丝,使用微调螺母调整.(4)从该极大位置开始,朝一个方向移动移动尺,依次记下每次讯号幅度极大(波腹)时游标的读数,共12个值.3

相位法(1)

将超声声速测定仪的两个压电陶瓷换能器靠在一起,检查两表面是否水平.如果不水平将其调平.(2)

将函数信号发生器接超声声速测定仪的发射端,的CH1接在接收端,CH2接在发射端.选择CH1,CH2的X-Y叠加.函数信号发生器选择正弦波,输出频率在300HZ左右,电压在10-20V.(3)

通过观察李萨如图形,调整移动尺改变测定仪两端的距离找到使图形为一条斜率为正的直线的位置.(4)从该位置开始,朝一个方向移动移动尺,依次记下每次图形是斜率为正的直线时游标的读数,共10个值.4

测量实验结束时室温,与开始时室温取平均值作为温度t.收拾仪器,整理实验台.5

对上面两组数据,分别用逐计算出l,然后算出声速v,并计算不确定度.与通过t计算出的理论值计算相对误.数据处理1

理论计算实验开始时温度23.0℃,实验结束时温度21.8℃,所以认为实验时温度t=22.4℃.根在测量电学元件的伏安特性线路中有电流表内接和电流表外接两种接法.不管那种接法,由于电流表、电压表都有一定的内阻(分别设为RI和RV)造成系统误,所测电阻值需要修正.据理论值计算2

驻波法游标读数(mm)95.42100.50105.70110.66115.88120.90126.16131.34136.20141.44146.52151.60逐=3(mm)30.7430.8430.5030.7830.6430.70相邻游标相减的2倍=i(mm)10.1610.409.8810.4410.0410.5210.369.7210.4810.1610.16标准的A类不确定度查表得:当n=11,P=0.95时,=2.26.因为是用类似游标卡尺的仪器测量的,所以B类不确定查表得,当P=0.95时,=1.96.所以的不确定度选取声

实验报告实验题目:

声速的测量实验目的:了解的产生,发射和接收的方法,用干涉法和相位法测声速.实验内容1

测量实验开始时室温.2

驻波法(1)

将超声声速测定仪的两个压电陶瓷换能器靠在一起,检查两表面是否水平.如果不水平将其调平.(2)将函数信号发生器接超声声速测定仪的发射端,示波器接接收端.函数信号发生器选择正弦波,输出频率在300HZ左右,电压在10-20V.(3)通过示波器观察讯号幅度,调整移动尺改变测定仪两端的距离找到使讯号极大的位置,在极大值附近应该使用微调,即固定移动尺螺丝,使用微调螺母调整.(4)从该极大位置开始,朝一个方向移动移动尺,依次记下每次讯号幅度极大(波腹)时游标的读数,共12个值.3

相位法(1)

将超声声速测定仪的两个压电陶瓷换能器靠在一起,检查两表面是否水平.如果不水平将其调平.(2)

将函数信号发生器接超声声速测定仪的发射端,的CH1接在接收端,CH2接在发射端.选择CH1,CH2的X-Y叠加.函数信号发生器选择正弦波,输出频率在300HZ左右,电压在10-20V.(3)

通过观察李萨如图形,调整移动尺改变测定仪两端的距离找到使图形为一条斜率为正的直线的位置.(4)从该位置开始,朝一个方向移动移动尺,依次记下每次图形是斜率为正的直线时游标的读数,共10个值.4

测量实验结束时室温,与开始时室温取平均值作为温度t.收拾仪器,整理实验台.5

对上面两组数据,分别用逐计算出l,然后算出声速v,并计算不确定度.与通过t计算出的理论值计算相对误.数据处理1

理论计算实验开始时温度23.0℃,实验结束时温度21.8℃,所以认为实验时温度t=22.4℃.根据理论值计算2

驻波法游标读数(mm)95.42100.50105.70110.66115.88120.90126.16131.34136.20141.44146.52151.60逐=3(mm)30.7430.8430.5030.7830.6430.70相邻游标相减的2倍=i(mm)10.1610.409.8810.4410.0410.5210.369.7210.4810.1610.16标准的A类不确定度查表得:当n=11,P=0.95时,=2.26.因为是用类似游标卡尺的仪器测量的,所以B类不确定查表得,当P=0.95时,=1.96.所以的不确定度选取声波输出频率为34.3KHz,已知不确定度.声速对,有不确定度传递公式:空气中的声速v=(350.99±1.20)m/s

相位法游标读数(mm)110.80121.04131.14141.36151.58161.72171.88182.02192.10202.26逐=5(mm)50.9.8450.8850.7450.68相邻游标相减=i(mm)10.2410.1010.2210.2210.1410.1610.1410.0810.16标准的A类不确定度查表得:当n=9,P=0.95时,=2.26.因为是用类似游标卡尺的仪器测量的,所以B类不确定度查表得,当P=0.95时,=1.96.所以的不确定度选取声波输出频率为34.3KHz,已知不确定度声速对,有不确定度传递公式:空气中的声速v=(348.57±1.09)m/s

(P=0.95)相对误=误分析:1

仪器本身的系统误和由于老化引起的误.2

室温在实验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3

无论是驻波法中在上找极大值,还是相位法在上找斜率为正的直线,都是测量者主观的感觉,没有测量.思考题1

固定两换能器的距离改变频率,以求声速,是否可行答:不可行.因为在声速一定时,频率改变了,波长也会随之改变.所以无法同时测量出频率和波长,也就无法求出声速.不对

『物理实验』电学原件伏安特性测量的实验报告 总结

可是使用SOSO搜索一下2.1.分压电路及其调节特性

2.1.-两式相减可得1.分压电路的接法

变阻器的两个固定端接到直流电源上,滑动端与任一固定端作为分压的两个输出端接至负载电阻.如下图:

实验前要置于安全位置.如图,C滑向B端.这时电压为零.

2.1.2.分压电路的调节特性

如果电压表内阻达到可以忽略它对电路的影响,由欧姆定律得出分压为:

电压调节范围为零到E,其分压特性随负载RL与变阻器R之比而不同,RL>>R时,调节变阻器的活动端能均匀调节电压.

2.3 无论是驻波法中在示波器上找极大值,还是相位法在示波器上找斜率为正的直线,都是测量者主观的感觉,没有测量.2.电学元件的伏安特性

研究电学元件的电流随外加电压的变化关系称为伏安特性.

在设计测量电学元件伏安特性的线路时,必须了解待测元件的规格,使加在它上面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均不超过元件允许的额定值.此外,还必须了解测量时所需其他仪器的规格,也不得超过仪器的量程或使用范围.同时还要考虑,根据这些条件所设计的线路,应尽可能地将 测量误减到最小.

2.3.实验线路的比较与选择

在需要这样简化处理的实验场和,若为了减小上述系统误,可以这样选择:比较 和 的大小,大,选电流表内接,大,选用电流表外接.

物理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实验报告怎么写?完整的,加分100

1 仪器本身的系统误和由于老化引起的误.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性。

2、实验研究匀变速运动相邻两点的距离满足 s(n)+s(n+1)=aTT 。

3、计算匀变速运动中某点瞬时速度。

二.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

1、实验原理:

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其工作电压是4~6V,电源的频率是50Hz,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 电火花计时器是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出点迹的计时仪器,使用220V交流电压,当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电火花计时器工作时,纸带运动所受到的阻力比较小,它比电磁打点计时器实验误小。

2、注意事项:

1.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是交流电源,电磁打点计时器电压是4~6V;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电压是220V。

2.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小横线、重复点或点迹不清晰,应调整振针距复写纸片的高度,使之大一点。

3.复写纸不要装反,每打完一条纸带,应调整一下复写纸的位置,若点迹不够清晰,应考虑更换复写纸。

4.纸带应捋平,减小摩擦,从而起到减小误的作用。

5.使用打点计时器,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放开纸带。

6.使用电火花计时器时,还应注意把两条白纸带正确穿好,墨粉纸盘夹在两纸带之间;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让纸带通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

7.处理纸带数据时,密集点的位移值测量起来误大,应舍去;一般以五个点为一个计数点由于R>>d,则 d2可以略去。

8.描点作图时,应把尽量多的点连在一条直线(或曲线)上不能连在线上的点应分居在线的两侧。误过大的点可以舍去。

9.打点器不能长时间连续工作。每打完一条纸带后,应及时切断电源。待装好纸带后,再次接通电源并实验。

10.在实验室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先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实验台上,然后接通电源。

三.实验步骤

1.把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

2.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没有滑轮的一侧,并连好电路

3.把一条细绳栓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边吊着合适的钩码。

4.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固定在小车后面 5.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

6.断开电源,取出纸带

7.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做两次

4.测量并处理数据

五.实验结论

1、自由落体运动初始点的分析:看纸带的前两个点的距离是否接近2mm,接近2mm的纸带才是由静止开始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纸带。 2、实验纸带是否研究匀变速运动的分析:测量纸带上相邻各点的距离之是否相等,若相等就是匀变速运动,否则就不是;即匀变速运动的纸带相邻两点的距离满足 s(n)+s(n+1)=aTT

3、计算匀变速运动中某点瞬时速度;由匀变速运动物体在某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该段位移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即 V(n)=〔s(n)+s(n+1)〕/2t s(n)指第N-1个计时点到第N个计时点的位移,s(n+1)指第N个计时点到第N+1个计时点的位移?〔s(n)+s(n+1)〕指第N-1个计时点到第N+1个计时点的位移.(即把要求的点包括在了他们中间即N处) ,t指发生两个相邻计数点(N-1到N,N到N+1)之间的时间间隔.2T就是时间间隔总和

4、计算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 (1)、理想纸带的加速度计算:由于理想纸带描述的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之完全相等,即 有:S2-S1=S3-S2=…=S(n)-S(n-1)=△S=aTT;故其加速度 a=△S/(TT) (2)、实际的实验纸带加速度计算:由于实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导致各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之不完全相等,为减小计算加速度时产生的偶然误,采用隔位分析法计算,可以减小运算量,方法是,用S1,S2,S3.......表示相邻计数点的距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根据=aTT有 S4-S1=(S4-S3)+(S3-S2)+(S2-S1)=3a1TT 同理S5-S2=S6-S3=3a2TT 求出a1=(S4-S1)/3TT a2=(S5-S2)/3TT a3=(S6-S3)/3TT 再求平均值计算加速度 :a=(a1+a2+a3)/3

荡秋千中的物理现象实验报告

(3)通过示波器观察讯号幅度,调整移动尺改变测定仪两端的距离找到使讯号极大的位置,在极大值附近应该使用微调,即固定移动尺螺丝,使用微调螺母调整.

所有实验要点:

2,速度最快,动能,势能最小

3.速度最小,高度时势能,动能最小

4.忽略摩擦力,阻力的因素,动能势能之和为定值

5.起始速度求动能,势能为0,处势能,动能为0

6.非,与时动能势能都存在

格式:

一。实验a. 固定白纸的木板要目的

二。实验器材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现象

五。实验结论

自己慢慢写吧,数据公式啥的,看标题自己慢慢编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用牛顿环测定透镜的曲率半径)怎么写

答:不可行.因为在声速一定时,频率改变了,波长也会随之改变.所以无法同时测量出频率和波长,也就无法求出声速.

用牛顿环测透镜的曲率半径

光的干涉是光的波动性的一种表现.若将同一点光源发出的光分成两束,让它们各经不同路径后再相会在一起,当光程小于光源的相干长度,一般就会产生干涉现象.干涉现象在科学研究和工业技术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测量光波的波长,地测量长度、厚度和角度,检验试件表面的光洁度,研究机械零件内应力的分布以及在半导体技术中测量硅片上氧化层的厚度等.牛顿环、劈尖是其中十分典型的例子,它们属于用分振幅的方法产生的干涉现象,也是典型的等厚干涉条纹.

【实验目的】

1. 观察和研究等厚干涉现象和特点.

2. 学习用等厚干涉法测量平凸透镜曲率半径和薄膜厚度.

3. 熟练使用读数显微镜.

4. 学习用逐法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实验仪器】

测量显微镜,钠光光源,牛顿环仪,牛顿环和劈尖装置.

图1 实验仪器实物图

【实验原理】

1. 牛顿环

“牛顿环”是一种用分振幅方法实现的等厚干涉现象,最早为牛顿所发现.为了研究薄膜的颜色,牛顿曾经仔细研究过凸透镜和平面玻璃组成的实验装置.他的最有价值的成果是发现通过测量同心圆的半径就可算出凸透镜和平面玻璃板之间对应位置空气层的厚度;对应于亮环的空气层厚度与1、3、5…成比例,对应于暗环的空气层厚度与0、2、4…成比例.但由于他主张光的微粒说(光的干涉是光的波动性的一种表现)而未能对它作出正确的解释.直到十九世纪初,托马斯.杨才用光的干涉原理解释了牛顿环现象,并参考牛顿的测量结果计算了不同颜色的光波对应的波长和频率.

牛顿环装置是由一块曲率半径较大的平凸玻璃透镜,将其凸面放在一块光学玻璃平板(平晶)上构成的,如图2所示.平凸透镜的凸面与玻璃平板之间形成一层空气薄膜,其厚度从中心接触点到边缘逐渐增加.若以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牛顿环上,则经空气层上、下表面反射的二光束存在光程,它们在平凸透镜的凸面相遇后,将发生干涉.其干涉图样是以玻璃接触点为中心的一系列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如图3所示),称为牛顿环.由于同一干涉环上各处的空气层厚度是相同的,因此称为等厚干涉.

图2 牛顿环装置图3 干涉圆环

(1)

为第级条纹对应的空气膜的厚度;为半波损失.

由干涉条件可知,当=(2k+1) (k=0,1,2,3,...) 时,干涉条纹为暗条纹,即

得(2)

设透镜的曲率半径为R,与接触点O相距为r处空气层的厚度为d,由图2所示几何关系可得

(3)

 (4)

由(4)式可知,如果单色光源的波长已知,只需测出第级暗环的半径rm,即可算出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R;反之,如果R已知,测出rm后,就可计算出入射单色光波的波长.但是由于平凸透镜的凸面和光学平玻璃平面不可能是理想的点接触;接触压力会引起局部弹性形变,使接触处成为一个圆形平面,干涉环中心为一暗斑;或者空气间隙层中有了尘埃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在暗环公式中附加了一项光程,设附加厚度为(有灰尘时a > 0,受压变形时a < 0),则光程为

由暗纹条件

得将上式代人(4)得

上式中的不能直接测量,但可以取两个暗环半径的平方来消除它,例如去第环和第环,对应半径为

 -

所以透镜的曲率半径为

(5)

又因为暗环的中心不易确定,故取暗环的直径计算

(6)

 由上式可知,只要测出Dm与Dn(分别为第m与第n条暗环的直径)的值,就能算出R或.

2. 2.钠光光源 劈尖

图4 空气劈尖干涉

由暗纹条件

(=0,1,2,...)

可得,第级暗纹对应的空气劈尖厚度为

第+1级暗纹对应的空气劈尖厚度为

两式相减得

上式表明任意相邻的两条干涉条纹所对应的空气劈尖厚度为.又此可推出相隔个条纹的两条干涉条纹所对应的空气劈尖厚度为

再由几何相似性条件可得待测薄片厚度为

式中,为两玻璃片交线与所测薄片边缘的距离(即劈尖的有效长度),为个条纹间的距离,它们可由读数显微镜测出.

【实验仪器介绍】

1. 读数显微镜

如图5所示,读数显微镜的主要部分为放大待测物体用的显微镜和读数用的主尺和附尺.转动测微手轮,能使显微镜左右移动.显微镜有物镜、目镜和十字叉丝组成.使用时,被测量的物体放在工作台上,用压片固定.调节目镜进行视度调节,使叉丝清晰.转动调焦手轮,从目镜中观察,使被测量的物体成像清晰,调整被测量的物体,使其被测量部分的横面和显微镜的移动方向平行.转动测微手轮,使十字叉丝的纵线对准被测量物体的起点,进行读数(读数由主尺和测微等手轮的读数之和).读数标尺上为0-50mm刻线,每一格的值为1mm,读数鼓轮圆周等分为100格,鼓轮转动一周,标尺就移动一格,即1mm,所以鼓轮上每一格的值为0.01mm.为了避免回程误,应采用单方向移动测量.

1.目镜2.锁紧圈 3.锁紧螺丝4.调焦手轮 5.镜筒支架6.物镜7.弹簧压片8.台面玻璃 9.旋转手轮 10.反光镜11.底座 12.旋手 13.方轴 14.接头轴 15.测微手轮 16.标尺图5 读数显微镜结构图

灯管内有两层玻璃泡,装有少量氩气和钠,通电时灯丝被加热,氩气即放出淡紫色光,钠受热后汽化,渐渐放出两条强谱线589.0和589.3,通常称为钠双线,因两条谱线很接近,实验中可认为是比较好的单色光源,通常取平均值589.3作为该单色光源的波长.由于它的强度大,光色单纯,是最常用的单色光源.

使用钠光灯时应注意:

(1)钠光灯必须与扼流线圈串接起来使用,否则即被烧坏.

(2)灯点燃后,需等待一段时间才能正常使用(起燃时间约5-6).

(3)每开、关一次对灯的寿命有影响,因此不要轻易开、关.另外,在正常使用下也有一定消耗,使用寿命只有500,因此应作好准备工作,使用时间集中.

(4)开亮时应垂直放置,不得受冲击或振动,使用完毕,须等冷却后才能颠倒摇动,避免流动,影响等的性能.

【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利用牛顿环测平凸透镜曲率半径

1. 将牛顿环放置在读数显微镜工作台毛玻璃,并使显微镜镜筒正对牛顿环装置中心,点燃钠光灯,使其正对读数显微镜物镜的反射镜.

2. 调节读数显微镜

(1)调节目镜:使分划板上的十字刻线清晰可见,并转动目镜,使十字刻线的横刻线与显微镜筒的移动方向平行.

(2)调节反射镜:是显微镜视场中亮度,这时基本满足入射光垂直于待测透镜的要求.

(3)转动手轮15:使显微镜筒平移至标尺中部,并调节调焦手轮4,使物镜接近牛顿环装置表面.

(4)对读数显微镜调焦:缓缓转动调焦手轮4,使显微镜筒由下而上移动进行调焦,直至从目镜视场中清楚地看到牛顿环干涉条纹且无视为止;然后再移动牛顿环装置,使目镜中十字刻线交点与牛顿环中心大致重合.

3. 观察条纹的分布特征.各级条纹的粗细是否一致,条纹间隔是否一样,并做出解释.观察牛顿环中心是亮斑还是暗斑,若为亮斑,如何解释?

4.测量暗环的直径.转动读数显微镜读数鼓轮,同时在目镜中观察,使十字刻线由牛顿环缓慢向一侧移动至23环然后退回第22环,自第22环开始单方向移动十字刻线,每移动一环记下相应的读数直到第13环,然后再从同侧第10环开始记到第1环;穿过中心暗斑,从另一侧第1环开始依次记数到第10环,然后从第13环直至第22环.并将所测数据记入数据表格中.

二、用劈尖测薄片厚度

1. 从读数显微镜工作台上取下牛顿环,换上劈尖,使劈尖两玻璃片交线及薄片边缘在可测量区内.

2. 对显微镜调焦,从目镜中能看到清晰的干涉条纹.如果干涉条纹与两玻璃片交线不平行,则可能是压紧螺钉松紧不合适或薄片上有灰尘.适当调整压紧螺钉的松紧或者擦干净薄片,使干涉条纹与两玻璃交线平行.

3. 调整劈尖在工作台上的位置,使干涉条纹与十字刻线的纵线平行.

4. 转动鼓轮15,把显微镜筒移动到标尺一端再反转,测出劈尖有效L(即两玻璃交线与薄片边缘的距离).

5. 在劈尖中部条纹清晰处,从第个暗条纹开始记数,然后每隔五个暗条纹记一次数,共记12个读书,记入自拟的数据表格中.用逐法处理数据.

【注意事项】

1. 牛顿环仪、劈尖、透镜和显微镜的光学表面不清洁,要用专门的擦镜纸轻轻揩拭.

2. 读数显微镜的测微鼓轮在每一次测量过程中只能向一个方向旋转,中途不能反转.

3. 当用镜筒对待测物聚焦时,为防止损坏显微镜物镜,正确的调节方法是使镜筒移离待测物(即提升镜筒).

【数据记录及处理】

一、数据处理

根据计算式,对,分别测量n次,因而可得n个Ri值,于是有,我们要得到的测量结果是.下面将简要介绍一下的计算.由不确定度的定义知

其中,A分量为

B分量为 (为单次测量的B分量)

由显微镜的读数机构的测量精度可得(mm)

于是有

二、数据记录表

1.用牛顿环测透镜的曲率半径

分 组 I 1 2 3 4 5 6 7 8 9 10

级 数 mi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位 置 左

右直 径 Dmi

级 数 ni 12 11 10 9 8 7 6 5 4 3

位 置 左

右直 径 Dni

直径平方 D-D

透镜曲半 径 R

急求一份大学物理实验示波器的实验报告

实验原理与主要公式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双踪示波器显示波形的工作原理;

2. 学会利用双踪示波器观测电压信号;

3. 学会利用双踪示波器观察李萨如图形,并利用其测量正弦信号的频率。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原理

1. 示波器

2. 双踪示波器的原理

如果在 YCH1 或 CH2 端口加上正弦波,在示波器的 X 偏转板加上示波器内部的锯齿波,当锯齿波电压的变化周期与正弦电压的周期相等时,则显示完整周期的正弦波形,如图 3 ,若在 YCH1 和 YCH2 同时加上正弦波,在示波器的 X 偏转板加上示波器内部的锯齿波,则在荧光屏上将得到两个正弦波。

4. 李萨如图形的基本原理

在示波器的 Y 偏转板和 X 偏转板上分别加上正弦波,当信号的频率比值为简单整数比时,得到李萨如图形。 fx 、 fy 为 x,y 偏转板上信号频率, nx 、 ny 为李萨如图形与想水平线、垂直线的切点数目。

四、实验内容

1. 做好准备工作,设置好示波器;

2. 观察各种波形;

3. 测量正弦波的电压峰值、周期和频率,测四组数据。

六、思考题

1. 简述示波器显示电压——时间图形(即电信号波形)的原理。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

1. 测正弦波的电压峰值

次数 Vp-p 测量值( V ) Vp-p 真实值( V ) 误( V )

1 3.68 4 0.32

2 8.56 10 1.44

3 13.3 15 1.7

4 18.8 20 1.2

2. 测正弦波的周期、频率

次数 T 真实值( S ) f 真实值( HZ ) f 测量值 (HZ) f 误 (HZ)

1 1×10-2 100 100 0

2 1×10-4 104 10010 10

3 1×10-6 106 106 0

4 1×10-7 107 9.963×106 3.7×104

3. 利用李萨如图形测频率

李萨如图形 fx(HZ) ny nx fy= nxfx/ ny (HZ) 实际测量值 (HZ)

90 1 1 90 89.9

90 1 2 180 180.1

90 2 1 45 45.2

90 3 2 60 60.7

六、思考题

1. 简述示波器显示电压——时间图形(即电信号波形)的原理。

七、注意事1.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换项

1. 荧光屏上光点(扫描线)亮度不可调得过亮,并且不可将光点(或亮线)固定在荧光屏上某一点时间过久,以免损坏荧光屏。

2. 示波器和函数信号发生器上所有开关及旋钮都有一定的调节限度,调节时不能用力太猛。

3. 双踪示波器的两路输入端 CH1 , CH2 有一公共接地端,同时使用 CH1 和 CH2 时,接线时应防止将外电路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