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如题 谢谢了
焚了,因为秦始皇那时信奉韩非子的法家,用严酷的刑罚来治理天下,这就与儒家的仁义学说有了冲突希望在刘向父子及班固之前,文学一般作为经学的附庸,辞赋作者受到轻视。《艺文志》独设《诗赋略》,将诗赋与六经诸子分开论述,并进一步区分为屈原赋、陆贾赋等五种,正表明了文学观念走向的逐步发展,可视为魏晋文学自觉时代到来的先声。采纳
汉书艺文志序_汉书艺文志序注音
汉书艺文志序_汉书艺文志序注音
典籍的产生过程是怎样的?
典籍浩如烟海,源远流长。《汉书·艺文志序》说:“《易》曰:‘河出图,洛出墨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宗庙的官职。他们住在茅草盖顶,以采木为椽的房子里,所以注重节俭;奉养年老更事致仕的人,所以主张兼爱;以大射礼选拔人才,所以崇尚贤人;尊崇神尊敬祖先,所以崇敬神;顺从四时做事,所以不相信命运;以孝道宣示天下,所以崇尚同心同德;这就是他们长处。等到眼光浅短的人来实行墨家学术,只看到节俭的好处,因此就反对礼节;推广兼爱的旨意,而不知道分别亲疏远近。书,圣人则之。’故《书》所起远矣。”汉朝人认为,伏羲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身有纹路,伏羲照样描画下来而成八卦。夏禹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有文字,大禹据此演为《洪范》,所以《洪范》也称《洛书》。以“河图”、“洛书”来解说典籍的起源,只是古人的一种传说。我国典籍的产生是古代文明发展的产物。典籍并非某位圣贤的独创,更不是天赐神书,而是古代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实践中所创造的,它的产生是一个过程。由于远古文明初创,记载缺乏,这一过程的具体史实尚不清晰,因此,探寻我国典籍产生的轨迹,还有待于对各种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深入研究。
汉书艺文志《风后》的流传情况
农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农业的官职。他们劝导耕田种桑来使衣食充足。所以古代最重要的八件政事,就是吃饭的问题,第二就是货物的问题。孔子说:「要重视吃饭的问题。」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鄙陋的人来实行农家的学术,认为用不着圣明的君王,想要使君民一起耕种,这就违背了君臣上下的次序。该作品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其中删兵书十家,增《七略》完成后,刘向、扬雄、杜林三家于西汉所撰写的著作。
《汉书·艺文志》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西书目录《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书籍已大多被毁或失散。
《汉书·艺文志》是最早的史志目录,属《汉书》十志之一。东汉班固在撰《汉书》时,为纪西汉一代藏书之盛,根据《七略》改编而成。作品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6略,共收书38种,596家,13269卷。班固自称对《七略》“今删其《尚书义》三卷刘先生撰.要,以备篇籍”而成《汉书·艺文志》。
具体做法是:①保留《七略》的6略38种的分类体系。②新增入 《七略》 完成以后刘向、扬雄、杜林三家在西汉末年所完成的著作。③对《七略》所著录的图书基本上按照原来的情况保存下来,但对著录重复和分类不妥的地方加以适当的合并或改移,例如凡从某类提出的图书在总数明“出”若干家、若干篇凡由于重复而省去的图书都注明“省”若干家、若干篇凡增入或移入的图书都注明“入”若干家、若干篇。④将《七略》中“辑略”的内容散附在 6略和“诗赋略”除外的各种之后⑤删简《七略》中各书的提要,必要时节取为注释(见《别录》、《七略》)。
《汉书·艺文志》开创了史志目录的先例,汉以后史书多仿其例而编有艺文志或经籍志。由于《七略》已佚,《汉书·艺文志》便成为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宋代王应麟撰有《汉书艺文志考证》10卷,清代姚振宗撰有《汉书艺文志拾补》6卷和《汉书艺文志条理》8卷。
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中关于尚书的书目有哪些
《诗赋略论》对先秦以来的诗赋发展作了勾勒,涉及对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重要作家的评价,其标准主要是文学的作用。文中认为辞赋出于古诗,是“贤人失志”而后“赋作矣”。这样论述诗与赋的继承关系,是为了强调辞赋的“风谕之义”。《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
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传》四十一篇.
《欧阳章句》三十一卷.
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
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
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
许商《五行传记》一篇.
《周书》七十一篇.周史记.《议奏》四十二篇.宣帝时石渠论.
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入刘向《稽疑》一篇.
隋书的:
《古文尚书》十三卷汉临淮太守孔安国传.
《今字尚书》十四卷孔安国传.
《尚书》十一卷马融注.
《尚书》九卷郑玄注.
《尚书》十一卷王肃注.
《尚书》十五卷晋祠部郎谢沈撰.
《集解尚书》十一卷李颙注.
《古文尚书舜典》一卷晋豫章太守范宁注.梁有《尚书》十卷,范宁注,亡.
《尚书亡篇序》一卷梁五经博士刘叔嗣注.梁有《尚书》二十一卷,刘叔嗣注;又有《尚书新集序》一卷.亡.
《古文尚书音》一卷徐邈撰.梁有《尚书音》五卷,孔安国、郑玄、李轨、徐邈等撰.
《今文尚书音》一卷秘书学士顾彪撰.
《尚书大传》三卷郑玄注.
《尚书洪范五行传论》十一卷汉光禄大夫刘向注.
《尚书驳议》五卷王肃撰.梁有《尚书义问》三卷,郑玄、王肃及晋五经博士孔晁撰;《尚书释问》四卷,魏侍中王粲撰;《尚书王氏传问》二卷;《尚书义》二卷,吴太尉范顺问,刘毅答.亡.
《尚书新释》二卷李颙撰.
《尚书百问》一卷齐太学博士顾欢撰.
《尚书大义》二十卷梁武帝撰.
《尚书百释》三卷梁国子助教巢猗撰.
《尚书义》三卷巢猗撰.
《尚书义疏》十卷梁国子助教费甝撰.梁有《尚书义疏》四卷,晋乐安王友伊说撰,亡.
《尚书义注》三卷吕文优撰.
《尚书述义》二十卷国子助教刘炫撰.
《尚书疏》二十卷顾彪撰.
《尚书闰义》一卷
《尚书释问》一卷虞氏撰.
《尚书文外义》一卷顾彪撰.
右三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通计亡书,合四十一部,共二百九十六卷.
谁可以翻译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很急啊~就是以“传曰:不歌而诵为赋……” 开头的。。。
标准关于我国最早的典籍,还有三皇五帝时代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说。《左传·昭公十二年》曰:“楚子狩于州来,左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段文字记载楚王夸奖倚相,说他是个有学问的史官,能读懂三坟等远古的典籍。西汉孔安国《尚书序》曾解释说,《三坟》是伏羲、神农、黄帝三皇的典籍,“言大道也”;《五典》是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五帝的典籍,“言常道也”;《八索》是八卦书;《九丘》是九州志书。但孔安国并未说他见过这几种书,记录西汉时典籍的《汉书·艺文志》中也无这些典籍的记载。流传至今的古籍中,虽然也有名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的典籍,但早已被考定为伪造之书。至于我国远古的“三皇五帝”时代,目前文献考证及考古发掘还不能证明其真实存在,“三皇五帝”时代只是关于我国原始军事部落制度的传说。因此,以《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作为我国典籍之始也是不可信的。这种传说只不过反映了我国典籍产生的久远而已。的原文翻译:
古书上说: “不能歌唱而只朗诵就叫做赋,爬到高处能作赋可以当大夫。”是说能够触景生情发为文辞,才智出众可与共商大事者为大夫。古时候诸侯卿大夫同邻国交涉谈判,用精微的言语来相互交谈,在宾主相见的外交场合,一定要引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不外乎以此来判别贤能和不肖并观察对方的盛衰。所以孔子说“不学习《诗》,就没有话可说”。春秋后,周朝王道逐渐被破坏,诸侯之间通问修好时歌咏不再出现在各国,学《诗》的人隐逸在民间,贤能失志的人就去创作赋了。大儒孙卿和楚国的大臣屈原遭到谗言而为《尚书逸篇》二卷国担忧,就都创作赋来进行讽谏,都有古诗哀伤的意味。这之后有宋玉、唐勒,汉朝涌现出枚乘、司马相如,一直到扬子云,争着写出华丽繁冗的文辞,淹没了讽劝的意义。因此扬子云对此很悔恨,说:“诗人的赋华丽有原则,辞人的赋华丽无度。就像孔氏的门人使用赋一样,就有贾谊登堂,相如入室了,如果他们不用赋又怎样呢!”从孝武帝设立乐府并采集歌谣后,于是有代国、趟国的歌曲,秦国、楚国的风格,都是对于事物有哀乐之感,因事而作,可以藉此以观察风俗,知道的得失.编排诗赋的次序,分为五种。
《汉书艺文志》中载:"传日:不歌而通'的文体是什么
《尚书义疏》三十卷萧詧司徒蔡大宝撰.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
春秋之后,周道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
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是以扬子悔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人室矣。如其不用何?”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型俗,知薄厚云。序在《汉书艺文志》总序里,班固已经将原因说得很清楚了。至于你如果想去研究更深层的原因的话,可以参考一下知网里相关的论文。而且如ls所说,这个涉及到古代学术史和史学史的问题,如果没有点功底,恐怕是挖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的。诗赋为五种。
艺文志中所表达的文学观念,虽然对于班固个人而言不具有代表性,但进国以历生学家的立场使它具有时代的代表性,这样,我们就可以由此看出后汉初期的文学主导观念了。
汉书·艺文志的数术
本文对乐府歌谣的论述,包含了较为重要的文学观点。《艺文志》著录了汉兴以来歌诗二十八家,而重点正在乐府所采集的各地歌谣,并指出了这些歌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征。这种将抒情与感物联系起来的艺术特征论,最初较多地表现在乐论中,而这里却已明确地用于诗歌了。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易曰:“观乎天文《集释尚书》十一卷宋给事中姜道盛注.,以察时变。”然星事凶悍,非湛密者弗能由也。夫观景以谴形,非明王亦不能服听也,以不能由之臣,谏不能由,此所以两有患也。
典籍是如何诞生的?
《欧阳《汉书。艺文志》是班固在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这段略论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较为普遍的文学观念,同时也包含了班固的个人意见。我们理解当中的文学思想时,不能不注意这两个方面。说义》二篇.汉书 艺文志诸子略的翻译
儒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司徒之官。他们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涵泳于六经的文章当中,特别注意仁义之间的事务,远宗尧舜的道统,近守周文王、武王的礼法,尊崇孔子为师表,来加重他们言论的重要性,在各派道术当中最为崇高。孔子说:「如果对别人有所称赞,就一定先对他有所试验。」唐尧虞舜的兴隆,商朝周朝的盛世,孔子的德业,是已经经过试验而有成效的。但是迷惑的人已经失去了(儒家经典中)精深微妙的道理,而邪僻的人又追随时俗任意曲解附会经书的道理,违背离开了圣道的根本,只知道以喧哗的言论来博取尊宠。后来的学者依循着去做,所以五经的道理就乖谬分离,儒学就逐渐的衰微的;这就是那些邪僻的儒着所留下来的祸患啊。
道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史官。他们连续记载成功失败、生存灭亡、灾祸幸福、古今的道理。然后知道秉持要点把握根本,守着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的态度;这就是国君治理的方法。(这想法)符合于尧的能够谦让,易经上所说的谦虚,一种谦虚可以得到四种好处;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狂放无守的人来实行道家学术,那么就断绝了礼仪,抛弃了仁义;认为只要用清静无为,就可以治理好。
阴阳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天文的官职。他们恭敬的顺从上天,用历象来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行,恭敬的教导按照天时祭祀、耕种;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拘泥固执的人来实行阴阳家的学术,就被所牵制,拘泥于占卜问卦的小技术,舍弃了人事而迷信神。
法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法官。他们奖赏很有信用处罚必然施行,来辅助礼仪制度的推展。易经上说:「先王用很严明的刑罚来整饬法律。」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刻薄的人来实行法家的学术,那么就不要教化,舍去了仁爱,专门用刑法,而想要达到治理的目的;至于残害了最亲近的人,伤害恩义刻薄了应该亲厚的人。
名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掌礼仪的官职。古代名号品位不一样,所用的礼节也就异等。孔子说:「一定要来端正名分啊!名分不端正,那么所说的话就不顺当;所说的话不顺当,那么所做的事就不成功了。」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喜欢攻击别人阴私的人来实行名家的学术,那么就只会卖弄一些屈曲破碎、支离错杂的言辞罢了。
从横家这个流《经》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欧阳经》三十二卷.派,大概是的出于古代的外交官。孔子说:「读了诗经三百篇,派他出使到国外去,不能独当一面应对进退,虽然学了很多又有何用呢?」孔子又称赞蘧伯玉的使者说:「好使者呀!好使者呀!」这就是说一个使者应该权衡事情的利害得失做适当的处置,只接受出使的命令而不接受应对的言辞,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邪恶的人来实行从横家的学术,那么就崇尚欺诈,而背弃了应该遵守的诚信。
杂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议政之官。他们兼容儒家、墨家,综合了名家和法家,他们知道治理的体要必须有这些派的主张,他们也看出来王道必须百家贯通,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放荡的人来实行杂家的学术,就散漫杂乱而没有中心目标。
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小官。(这一派)是大街小巷的谈论,马路上传说的人所造成的。孔子说:「虽然是小的技巧也一定有值得观赏的地方;但想要推行久远恐怕滞泥不通,所以君子是不学的。」但是它也不会消灭。(家)是乡里有小智慧的人所写的东西,也要把它编辑保存起来而不要忘记了;如里面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来采用,这也就如同古代樵夫、狂放的人他们的议论一样(有参考的价值)。
诸子共有十家,其中值得观赏的不过九家而已,都是起于王道已经衰微以后,诸侯以武力相征伐,当时的国君,喜好厌恶的不一样,所以九家的学术纷纷兴起。各自引用他们的一种学说,推崇他们学说的好处,用这学说来奔走游说,迎合诸侯的心理。他们的言论虽然不一样,就譬如水火,是互相消灭也是互相生长的;就像仁与义,敬与和,虽然性质相反却又是互相生成的。易经上说:「天下(学问)的途径虽然不一样但是归趋是相同的,思虑虽然很繁杂但是目标一致。」现在各家的学者,各自推崇他们学说的长处,用尽了智慧和思虑,来阐明他们学说的要旨。虽然各自有偏见短处,但是综合他们的主要归趋,发现他们也都是从六经分支出来的。使让他们遭遇到圣明的君王,能折中采用他们的主张,他们都可以成为辅佐的人才啊。孔子说过:「礼仪散失了要到乡野去寻找。」现在距离圣人的时代很久远了,圣人的道术残缺废弃,没有地方再去加以追求了,采用他们九《尚书义疏》七卷家的学术不是胜过去乡野找来得好吗?如果能修明六经的学说,观察参考这九家言论,舍弃短处取用长处,就可以通达治理的各种方法了
为什么要编汉书艺文志 ,班固为什么编汉书艺文志,过程啊 2000字
汉书的:昔仲尼没而微言《汉书·艺文志》是汉代时期改撰而成的文学作品,是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为《汉书》十志之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肴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