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一鉴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半亩方塘一鉴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书本比喻成方塘,又把方塘比喻成镜子。诗中作者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观书有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观书有感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
观书有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观书有感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
观书有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观书有感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
诗的一、二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三、四两句颇有哲理,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观书有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主要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把书比作“半亩方塘”,比作“鉴”。
《观书有感》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
全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扩展资料:
这首诗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主要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把书比作“半亩方塘”,比作“鉴”。
《观书有感》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
全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南宋庆元二年(1196),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主要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把书比作“半亩方塘”,比作“鉴”.
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主要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把书比作“半亩方塘”,比作“鉴”.
观书有感首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试加以说明.
半亩方塘一鉴开——意思是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句中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是比喻的修辞。
天光云影共徘徊——意思是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在池面上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徘徊”是“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这里使用了拟人的修辞。
《观书有感》。这首诗用___的修辞手法借“半亩方塘”来比_______?
《观书有感》。这首诗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半亩方塘”来比作“镜子”。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朱熹
的《
观书有感
》一诗主要运用
借喻
的修辞手法
,把书比作“半亩方塘”,比作“鉴”。
《观书有感》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观书有感》 [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赏析 ]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这首诗是朱熹访问占仪之时所写的。占仪之是浙江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考取了进士。他后来在瀛山书院(今浙江省淳安县)读书研究学问。朱熹与占仪之很友好,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研究学问。诗中所说的方塘在瀛山脚下。这口塘是方形的,面积有半亩大,所以人们称它为“半亩方塘”。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朱熹,还在“半亩方塘”边建了一个亭子,叫“得源亭”。
有一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朱熹站在屋檐下,望着飘落的梧桐叶子,想到自己头发都白了,还有很多书没来得及读,很多事没来得及做,不禁感慨万千,惋叹人生易老,岁月流逝。这时,院外突然传来一阵少年打闹的嬉笑声。“年轻人太不懂得珍惜时间,不知道认真读书了。”朱熹十分叹息,自然诗兴不禁油然而生。他低头沉思片刻,接着吟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吟罢,连忙回到书房把诗记在纸上。
朱熹不只写诗劝喻人家要珍惜时间,认真读书,事实上他自己平时就很抓紧时间读书,每有心得体会还写诗著文加以记述,《观书有感》就是诗人用诗的形式所写的一篇读后感。
《观书有感》这首七言绝句就字面来看,作者写的是池塘、蓝天和白云,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秀丽风景图画。诗的意思是说:蓝天白云及其在水中的倒影互相映衬,飘忽移动。要问池塘为什么会有这样清澈见底,只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地向池塘时流来。诗中的“鉴”即镜子;“开”古代的镜子不用时用布盖上,用时才打开。诗中用一“开”字,指池塘像打开的镜子;“徘徊”意思是来回移动;“渠”诗中指方塘;“那得”怎么会的意思 ;“清如许”即这样清澈;“为”因为。
其实,就《观书有感》的内容来说,作者所要表达的不只是活泼泼的流泉、清亮亮的池水,以及蓝天白云与其在水中的倒影,而是采用比兴的手法,意在表达自己看书之后的感受,说明一个读书学习和做学问的哲学道理。在诗中,诗人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所读的书,用水中的“天光云影”来比喻书的内容精彩和形式的完美,那不断流来的“源头活水”则象征着书的作者的思想和造诣,明确地指出自己所读的书之所以内容和形式都很精美,其根源就因为书的作者有着精湛的思想和高深的造诣。
《观书有感》一诗表达了诗人对所读之书及其作者的赞美,说出了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深刻感受,强调要写出好的著作,就必须有深厚的基础。《观书有感》一诗关于池水和源头关系的比喻,除了能使人们领会到读书学习与做学问的关系,还能启示人们:源头活,则池水清;根本固,则枝叶荣。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从根本“源头”上解决问题,切记正本清源的道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既有诗情又富有哲理的诗,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不朽佳句。